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人为何不愿进养老院?

(2023-02-19 07:14:56)
标签:

养老院

老人

老龄

亲情

分类: 《感而发之》

老人为何不愿进养老院?

老人为何不愿进养老院?

       当下,中国社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养老应该算是一个。已经进入、正在深入的“老龄化社会”现实,迫切需要各界给予养老问题更多、更强的关注;已经出现、正在显现的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加速的增强效应,迫切需要社会给予养老事业更多、更强的投入;家庭养老、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压力,迫切需要国家给予社会化养老更多、更强的扶助……
    在所有可能、可行的养老方向、方略、方法和方案中,社会化养老是一种国际通行度最高的路径,而在所有可能、可行的社会化养老格式、模式、形式和方式中,养老院是一种社会认可度最高的存在。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养老院这样一种社会认可度最高的国际通行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在中国却成为老年人最抵触、最恐惧的形式,除几乎每一位进院老人面色上的无奈和心理上的无助之外,“宁死不进养老院”也不是个别地方、个别时间的个案
    全世界通用的社会化养老模式,硬设施和软服务都相当不错的养老院,中国的老人为什么就是不愿意入住呢?
    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很复杂,但关键、根本的原因,是养老院对老人心理上“归属感”和“亲情感”上的缺失和欠缺——养老院不是“我的家”
    缺乏“归属感”——养老院不是“我的”,我不属于它、它也不归于我
       老人辛劳了一生,物质和精神成就了许多“我的东西”和“我的朋友”,而进入养老院,手指所触的一切物质全是“公物”,而跟了自己一辈子、承载着过往大半生喜怒哀乐记忆的一切什物、宠物、书籍、古玩乃至零食、小吃都摸不到一丝一毫;目光所及的一切男女都是“陌人”,没有一张面孔和自己同过学、共过事、搭过伙、作过邻,想让“我的朋友”来这里,没有吃喝玩乐的条件,想去“我的朋友”那里,又或者不让出去、或者不能出去;再加上院子里从来没有过婚宴、百岁席之类的喜庆事,救护车隔三差五地倒要从隔壁房间拉出人去……于是乎,进入了养老院感觉就是进了“监狱”,有一种被家人抛弃、“不要我了”的感受,或者感觉就是进了“医院”,有一种被家人赶出来、“去等死吧”的感受。谁愿意进监狱?谁愿意住医院?谁会愿意住进监狱、医院般的养老院
    欠缺“亲情感”——养老院不是“家”,家人不能和我一起住、我也不能和家人一起吃。
       住进养老院,拜托着国家关怀、社会关注、家人关心,吃穿住用都有专人照顾着,老人吃的可口、住的可心、穿的可体、用的可意,健康也因为有专人医护而有保障,应该说已经尽善尽美了。但人不是机器、也不是一般动物,不仅需要物质生活、更需要精神生活。望着可心的房间,每每会想起全家老少欢聚一堂的时候;盯着可口的饭菜,常常要忆起老友新朋交杯换盏的时点;穿上可体的衣裳,很容易回想起当年夫妻俩穿着“情侣装”携手信步的浪漫时刻;用着可意的器具,极自然联想到曾经手推婴儿车伴儿孙们欢笑游戏的温馨时日……于是乎,便思念亲人、便怀念亲情,可一周、一旬甚至一月才来看望一次的亲人匆匆来了,吃无锅灶、住无床榻,游无空间、戏无场地,不久便只能望着匆匆离去的亲人暗自伤神、独自悲切
       正由于养老院不是“我的”、不是“家”、不是“我的家”,老人才不愿、不想去养老院,而要让老人愿意、乐意去养老院,首先就要破解“归属感”和“亲情感”缺失的难题,把养老院建成“我的家”、把“我的家”变成养老院
      怎么把养老院建成“我的家”、把“我的家”变成养老院?办法千千、路径万万,其中“养老型地产”是一个不错的选项——将房地产开发和养老院建设、物业管理和养老医护紧密结合起来,房屋建造时便将养老院一切的因素和概念全部考虑进去、物业服务中再把养老医护所有的项目和内容完全涵盖过来,让老人在“我的家”里就能享受到养老院一切的生活服务和所有的医护保障,“我的家”就是养老院、养老院就是“我的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