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我解•管氏有三归
《八佾篇第三》第二十二章——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目前常见译文: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小啊!”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府第,他家管事一人一职,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说:“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会见时在堂上摆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本章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好理解,难点在第二部分,焦点是对“三归”的解释。
关于管仲的“三归”,至少有五种说法:一是“三个老婆”,二是“三处府第”,三是“采邑”之名,四是“三归之台”,五是“市租之三成”。
“三个老婆”之说不大靠谱,因为那个时候有三五个老婆大概是很平常的事,应该还算不上“奢靡”,与“节不节俭”也没有必然的关系;
“三处府第”之说不大服人,因为府第在大而不在多,即使有三个老婆,也不必非分住三个地方;
“三归之台”之解亦不大圆满,因为持此说者认为管仲筑建可能是用于收税或储存税物的“三归台”的目的是“自伤于民”,这对视名誉胜过性命的管仲来说简直是不敢想象的;
至于“市租之三成”的说法,多少有点儿智商的人都不会认可——谁会相信齐桓公会舍得把市场税收的三成送给管仲?
这样,唯一靠点谱、服点人的,便只有“采邑”之名了,孔子之所以认为管仲不节俭,就是因为管仲住在“三归”——齐桓公赏赐的可以世袭的封地里花天酒地。据此而译,本章应该是: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小啊!”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归那儿的采邑,家里管事一人一职,怎么能节俭呢?”“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说:“国君门口立照壁,管仲门口也立照壁。国君为了同别国国君交好在堂上设立置放礼器、酒具的台子,管仲也有这样的台子。如果说管仲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