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气正 万世景仰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史 |
http://s1/middle/615742ebna507bc0f7530&690
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任天长(今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调任知端州(今广东肇庆)。回京任监察御史,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不容情地进行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贪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http://s3/middle/615742ebna350a88720f2&690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http://s8/middle/615742ebna350ab4e7b07&690
嘉佑元年,包拯权开封府,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两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京城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无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待制”。
http://s9/middle/615742ebn76bb4807d688&690
http://s16/middle/615742ebna350b340d6cf&690
http://s5/middle/615742ebna350b5db63e4&690
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朝廷赠官礼部尚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谥号“孝肃”,包公故里合肥市建有“包孝肃公祠”。
http://s3/middle/615742ebna350b8775e12&690
http://s15/middle/615742ebna350c9a1c23e&690
http://s5/middle/615742ebna350a3e0366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