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覃》的启示
文瀛书院 张静
《诗经·国风·周南·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我想其中之意,在文辞,更在教化。
《葛覃》一文是讲出嫁的女儿,准备回家探望父母之前的所见、所行。
《葛覃》作为《诗经》开篇第二首,即咏女子回家省亲,其中大有深意。
《毛诗正义》曰:《葛覃》后妃之本也。也就是女子之本。但为什么用“葛”,而不以其他来比喻女子呢?
葛,是一种极易生长的植物,其纤维可以制成葛布,其藤蔓亦可制成葛履、葛帽,葛根可用来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韩非子·五蠹》:“冬日霓裘,夏日葛布。”陆游《应出偏门还三山》:“水风吹葛衣,草露湿芒履。”以及辛弃疾《水调歌头》中也皆提到葛,可见葛在古时极为常见,且应用价值很广。
无疑,葛因其韧性,而极易生长。因其“多劳”,而广受人们喜爱。但如果“葛”只因此被喻为女子,也未免太过粗犷。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葛布》:“粤之葛,以增城女葛为上,然恒不鬻于市,彼中女子终岁乃成一疋,以衣其夫而已,其重三四两者,未字少女乃能织,已字则不能,故名女儿葛。”“丝褛以针不以手,细入毫芒,视若无有。”“以银条纱褛之,霏微荡漾,有如蝈蝉之翼。”
在一个清爽夏日的早晨,眼见葛藤漫山遍野,叶儿茂盛。一群十三、四岁的少女,衣沾晨露,手持篮筐,轻采葛藤,且只采数两即归。经过煮浸,制成“细入毫芒”“视若有无”般细的纤维。夜以继日,从待字闺中,直织到出嫁,才织成一匹,只重三四两,如蝉翼之薄。且此布只为其夫而织,市面上是买不到的,此为“女儿葛”。此境,如梦似幻;此心,细可引针;此意,坚贞无二。
由此看来,葛,亦柔亦刚——葛丝“视若有无”,且又适应能力极强;纤巧而旷达——葛丝“细入毫芒”,葛又“多劳”无怨。其状为藤,也亦如女子一般起着维系整个家庭的作用。由此看来,葛质如女德,故以葛来喻女子自是恰当不过。
回到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葛,日见长成、繁茂,亦如女子的成长。但是不要忘记,葛是施于中谷的。谷,象征大地,母亲,本源。待字之女既长成,亦如鸟儿可振翅即飞。但,终要集于灌木,终要归家。回到你来时的地方。“萋萋”之貌,是葛之盛姿,更是谷的骄傲;“喈喈”之音,可以双鸣双飞,但更是灌木的欣慰。其情血浓于水,不可分割,亦无法分割。
葛,繁茂而有情。其情就一个——“孝”字。
《弟子规》开篇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何为“孝悌”?孝,敬爱父母,必将怀感恩之心;悌,友爱手足,势必团结如一人。
于“葛”而言,即心中常记“中谷”,常“集于灌木”。而“中谷”与“灌木”含德必厚,方能孕育出“萋萋”之叶,“喈喈”之鸣。同时,“葛”亦要常行“中谷”与“灌木”之愿,那便是齐心如一,方能永保“萋萋”之姿,“喈喈”之音。
既能有葛之质,内如水柔,外如山厚,必可养正。又不忘其根本,正如流水有源,方能延绵不绝。行有所仰,亦有所止。如此成家之后,如何会不敬公婆、师傅,勤谨行事?相夫教子,亦是可知。
此诗融《易经》的《坤》卦之厚,《蒙》卦之养正,《家人》卦之贞为一体。分别以喻广德、教化、和正。可谓用心良苦。对人们亦启示良多。
与现代女子而言,如能如“葛”之质,宁静内心,庸正外行,于家必宁,于业必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