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上拉(高位硬拉)(译)
翻译:safeguarddo


架上拉(高位硬拉)是一种小幅度硬拉。在起始位置,杠铃不是放在地面上,而是放在与膝同高的位置。你可以使用深蹲架的安全销,也可以用木块把杠铃垫高。
价值---
架上拉能够加强你的臀部、股后肌群、核心部位、握力和上背部。架上拉对于增加上背部厚度效果很好。
*硬拉的替代动作。如果你在硬拉时下背部总是弯曲,你可以在想办法改善髋部灵活性的同时,练习架上拉。
*超负荷。由于起始高度与粘滞点不同,架上拉可以使用比硬拉更大的重量。
*髋部爆发力。架上拉的动作终点不存在多余动作,伸膝幅度小,从而有助于发展髋部爆发力。
起始动作---
调整安全销高度,使得铃杆低于膝盖。习惯了这种高度之后,可以再尝试其他高度。
*双脚。双脚与肩同宽,脚尖稍微张开。脚趾蜷起来。
*胫骨与地面垂直。忽视了这一点,股四头肌就会参与用力。从侧面看,胫骨应与地面垂直。
*握距。握距太窄,上拉时双手就会碰到腿。握距太宽,重物移动距离就会增加。握距应为大约51cm(20英寸)。
*握杆。使铃杆靠近手指,不要以手掌握杆。这样不容易形成老茧,不容易撕裂皮肤。
*直臂。上拉时手臂弯曲有可能撕裂肱二头肌。手臂应保持伸直,肱三头肌保持紧张。
*铃杆靠近胫骨。铃杆距离身体越近,难度越小。使铃杆靠近胫骨,稍低于膝盖。
*肩胛骨处于铃杆正上方。从侧面来看,肩部应处于铃杆前方,肩胛骨应处于铃杆上方。
*挺胸。肩胛骨靠后、靠下,挺胸。想象某人把一支笔放在你的肩胛骨之间,你要争取夹住它。
*颈部伸直。这样能够保证颈椎安全。应使颈部与脊柱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做法---
完成站位之后,架上拉的动作与硬拉相似。
*蹬地。蜷起脚趾,双脚蹬地。
*使铃杆保持靠近身体。铃杆距离身体越近,安全性越高,难度越低。在起始位置,使铃杆靠近胫骨。使铃杆沿着大腿向上移动,直到锁定。
*髋部前移。脚跟蹬地,挤压臀部肌肉。这样能够防止用下背部力量拉起重物。
*髋部锁定。不必向后转肩,不必使下背部过度伸展。当双膝和髋部锁定之后,动作就已经完成了。
髋部向后推,使铃杆下移,直至铃杆触安全销。
常见错误---
最大的错误在于肩部和胫骨的位置。
*双膝前移。导致股四头肌用力,正确做法是髋部用力。双膝与地面垂直。髋部向后推。
*肩部处于铃杆上方。通常与双膝前移同时存在。肩部应处于铃杆前方,肩胛骨处于铃杆正上方。
*向前看。颈部过度伸展会增加颈椎受伤的危险。使颈部与脊柱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手臂弯曲。使用大重量时,有可能撕裂肱二头肌。上拉时手臂伸直,肱三头肌保持紧张。
*背部弯曲。与硬拉相比,出现这种错误的可能性较小,但并不是没有。注意挺胸,肩胛骨靠后、靠下,收紧上背部肌肉。
*在动作顶点过度伸展。会压迫椎间盘后端。在动作顶点注意锁定髋部,然后使重物下落,不需要使脊柱过度伸展。
架上拉变化动作(译)
作者:Nikhil Rao博士

架上拉是被误解最多的训练动作之一。
今晚去健身房随便选3个人,问问他们如何看待架上拉,你很有可能得到3种不同的答案。有些人认为它对于发展肌肉很有效,有些人认为它有助于提高硬拉重量,也有很多人反对这两种观点。
这些不同的观点起因于,架上拉并不是一个动作。它就像是一个类别,其中包括了很多训练动作。要达到不同的目标,你必须采用不同的动作,你的目标可能是孤立某个肌群,提拉最大重量,或者提高你的硬拉重量。
一个简单的动作?
有些训练动作相对简单,看看卧推吧。触胸,推起,锁定。简单。的确,要成为卧推高手,你还需要掌握一些技术要点,但即使是一个新人也能在几分钟之内掌握卧推的基本动作。它并不是什么火箭科学。
也有些训练动作相对复杂,比如深蹲。奥林匹克式的屁股触草地?力量举式的下蹲至平行?介于二者之间?箱子深蹲?前蹲?它的变化动作很多。这些变化动作,人们都很了解,并且重视。
架上拉也具有这种多样性,杠铃高度不同,站距不同,站位动作不同。某个变化动作并不见得优于另一个变化动作,不同的动作强调的是不同的肌群。更好地理解解剖学和这些变化动作的技术,能够使你有效地利用架上拉达到自己的目的。
它始于硬拉;
让我们从传统硬拉说起。无论你是健美者,力量举训练者,还是其他项目的运动员,你的硬拉动作都是相同的。双脚间距比较窄。双手与肩同宽。抓住杠铃。起立。等待掌声。
在拉起动作的开始阶段,你的髋部和肩部大致以相同的速度上移,主要参与的肌肉是股四头肌、腘绳肌和竖脊肌。在拉起动作的中途,胫骨与地面垂直,股四头肌已经很少参与了,铃杆到达了双膝上方,臀部开始发力,上背部也受到了很大的刺激。
一个简单的起立动作竟然如此复杂,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正是这种复杂性使得硬拉的用途如此广泛,但也使得人们难以在架上拉时找出正确的站位动作,得到最大的效果。
3种类型的架上拉;
全力提拉
全力提拉尽量大的重量时,你可以用到尽量多的肌群。它会带给中枢神经系统很大的刺激,它是使传统硬拉的大部分相关肌肉超负荷的好方法。
这种类型的架上拉还有一种不为人知的优点(杠铃的起始高度要足够低,以保持足够的动作幅度):它是训练传统硬拉的分离阶段(由使杠铃离地到依靠背部力量拉动杠铃的这部分)的一种好方法。这很重要,因为使杠铃离地是非常耗费能量的。
这种小幅度硬拉还是壮汉比赛的一个项目,他们使用卡车轮胎代替杠铃片,或者将杠铃置于离地18英寸处。因此,这种训练能够帮助你为这种比赛做好准备。
但如果你希望利用这种动作帮助提高标准硬拉重量,你会失望的。这种训练带来的好处难以充分转移到传统硬拉中去。
孤立架上拉
孤立架上拉,这个名称有一点不恰当。称其为“第二阶段”架上拉似乎更为合适,因为它相当于硬拉的第二阶段。你可以随意把全程硬拉分为几部分,但我发现两阶段的分法更有价值、概念更清晰。
在全程硬拉的第一阶段,踝、膝、髋都是弯曲的。髋部和肩部大致以同样的速度上移,铃杆大约对准脚中部。
硬拉的第二阶段始于铃杆到达膝部高度左右,这取决于你的身体条件,但我更喜欢用腿关节的角度来定义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始于胫骨与地面垂直,髋部前移的程度超过了上移的程度。在这个阶段,股四头肌已经很少参与,重心后移至脚跟,主要用力的是腘绳肌、臀部肌肉、竖脊肌、中背部和上背部。
做孤立架上拉,消除第一阶段,就可以充分刺激背部,消除将杠铃拉到这一点上浪费的能量。因此,健美者可以利用它作为专门的背部训练动作,并且发展整体围度。在针对背部整体的复合动作中,或许只有它能够兼顾腘绳肌和臀部肌肉。
正如早安式体前屈一样,它也是一个很棒的“混沌训练”动作,有利于提高硬拉和深蹲重量。在大重量深蹲中作为重要的稳定器的肌肉经常被忽视,而它们都能够在这个动作中得到锻炼。
(图片说明:全力架上拉 第二阶段硬拉)
粘滞点训练;
最后介绍的是粘滞点训练,也就是始于传统硬拉的典型粘滞点的架上拉,它能够解决传统硬拉的粘滞点问题。
准备,站位,进步!——针对3种类型架上拉的站位动作
全力提拉的站位
全力架上拉的站位与全程硬拉非常相似。事实上,全力架上拉只不过是把两阶段硬拉压缩成了幅度更小的动作。因此,肩胛骨、双膝、双脚的位置都和硬拉相同。
铃杆对准脚中部,而不是脚跟,踝弯曲(胫骨不垂直),肩胛骨正对铃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膝部角度。如果屈膝幅度不足,你就无法提高股四头肌的活跃性,充分募集全程硬拉的所有相关肌肉。
为找出合适的杠铃起始高度,我了解了一些关于股四头肌募集的EMG研究,发现:膝角超过150度之后,你就无法充分募集股四头肌,取得效果。的确,由于杠铃起始高度比较高,你此时可以使用更大的重量,但这种训练的益处无法转移到硬拉当中去。
这个动作的甜点是,大多数人都会使铃杆对准双膝内侧几英寸之内。我说“大多数”,因为每个人的杠杆是不同的,你将会发现自己可能需要提高或降低杠铃与双膝的相对高度。
根据上面提到的EMG研究,以及对物理学的简单了解,膝角处于110到150度之间为佳。我要再次强调,站位时肩胛骨正对铃杆。
孤立架上拉或第二阶段架上拉的站位
局部硬拉的站位诀窍是避免利用股四头肌的力量做出欺骗动作。正如前文所说,硬拉的第二阶段始于髋部前移程度大于上移程度的那一点(此时膝角为135度)。
在这一点上,肩部上移速度超过了髋部,臀部肌肉和腘绳肌成为了负责伸髋的主要肌群,股四头肌很少参与动作了。
站位时铃杆对准脚跟,胫骨与地面垂直,向后坐,直到你的双手能够握住铃杆。肩关节(不是肩胛骨)大约对准铃杆。
找出这个动作的杠铃起始高度很简单:膝角为135度,踝角为90度。看看满足这些条件时,杠铃应处于何种高度。
粘滞点训练的站位
对于针对粘滞点的训练,我所见过的最大错误是……以粘滞点为起点。粘滞点大约是杠铃开始停止的那一点。显然你在那一点上的力量不足,但你的弱点实际上始于更加靠下的地方,也就是杠铃开始减速的地方。
在传统硬拉中遇到粘滞点时,你可以看到,杠铃不会马上停住。正相反,它会放慢速度,再移动一段距离,直到停下来。杠铃开始减速的一点,就是你的力量不足以对抗重力的一点。如果你以杠铃停住的那一点为起点,你就无法弥补此前出现的动力不足。弱点仍然存在。你原本应该完全消除弱点的。
杠铃起始高度应该是你开始减速的一点,而不是动作暂停的一点。但在大重量硬拉时,你无法分出精力去注意这些问题。此时可以使用摄像机,去买一台来,把自己的动作拍下来。使用极限重量的85-90%。
不幸的是,这种训练的站位没有一定之规,它是人人不同的。我只能建议你,认真复制出自己想要的关节角度和位置。此时那部摄像机也能帮你的忙。
其他注意事项
我希望你已经注意到了,我没有过多地描述杠铃起始高度,主要谈的是关节角度。准确掌握硬拉动作必须这样做,分析铃杆与胫骨的相对高度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做动作的是你的肌肉,不同的关节角度和杠杆长度会决定肌肉的参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关节角度和合适的杠铃起始高度。针对某种杠铃起始高度,四肢长的人与四肢短的人相比,膝角较小,踝角较大。因此,针对同样的肌肉和动作,这两种人应该采用不同的站位。
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完成一次动作后应该把杠铃放回架子上,还是连续做动作?这取决于你的目标。
作为一个力量选手,在全力提拉架上拉当中,我喜欢把杠铃放回架子上,以充分发展分离阶段的力量。而健美者可能就不需要浪费时间,只要使铃杆触一下架子就可以继续下一次动作了。
对于第二阶段孤立动作而言,没有必要把杠铃放回架子上,至少我是这么想的。但在粘滞点训练中,这两种做法各有好处。使用大重量时,我喜欢把杠铃放回架子上;使用较轻的重量时,我喜欢连续做两到三次动作,这个过程中使杠铃缓慢下落(避免反弹),但不会在最低点完全静止。
总结---
要使架上拉达到最佳效果,过程很简单:选择目标,改善站位,等待受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