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宋词三百首》唐五代词051
(2024-09-04 10:22:56)051敦煌曲子词【鹊踏枝·叵耐灵鹊多谩语】
鹊踏枝·叵耐灵鹊多谩语
五代佚名
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浅注】
鹊踏枝: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又名“蝶恋花”“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明月生南浦” “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转调蝶恋花”等。以南唐冯延巳《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一作晏殊词)为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另有变体二种。代表作有李煜《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苏轼《蝶恋花·春景》等。
叵耐:不可忍耐。
谩:一作“漫”。
金笼:坚固而又精美的鸟笼
休共语:不要和他说话
比拟:打算,准备
征夫:出远门的人。这里是指关锁灵鹊的人的丈夫
腾身:跃身而起
【浅译】
“不可忍耐那喜鹊来叽叽喳喳的叫,都说你是最灵的,总是报告喜讯,可是你给我送来了什么啊?他一点消息都没有!再这样调戏我的感情,看我不把你捉了来,把你锁在笼子里,你还能说什么!”
“本来是好心来早早给她报个喜讯的,想给她的寂寞一点安慰。可是她却把好心当作了驴肝肺!竟然把俺捉了锁进笼子。唉!她的心情俺还是理解的,不跟她计较了,但愿她的那个人早日归来,哈哈,那个时候就知道俺是好心了,就会欢天喜地的把俺放出来的。”
【浅解】
唐五代时,战争频繁,敦煌歌辞中,颇多反映战事之作。其中多为良人久戍不归、征妇幽怨之词,如《捣衣声》: “良人去,往边庭,三载长征。”《洞庭歌》: “恨征人久镇边夷。”《定乾坤》: “塞北征战几时休,……寒衣造了无人送,……纱窗孤雁叫,泣泪数千行。”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夫妇离别的痛苦。《鹊踏枝》也是这类题材歌辞中的一首。
《鹊踏枝•叵耐灵鹊多谩语》属于唐五代时期的民间创作。这首词写闺中少妇与灵鹊之间的小冲突,含蓄地表达了少妇空闺盼夫的思念之情。这首词舍弃了通常赋比兴手法的运用,避开了作者感情的直接抒发,却巧妙地实写了少妇和灵鹊的两段心曲。词上片是少妇语,下片是灵鹊语。全词纯用口语,模拟心理,得无理而有理之妙,体现了刚健清新、妙趣横生的艺术特色。作者选取了灵鹊报喜而征人不回,征人妇与灵鹊对答这样一个富有喜剧色彩的场面,从新的角度写出了征人妇盼望良人早日归家的迫切心情。上片是征人妇对灵鹊的责备。灵鹊几度飞来报喜,可是良人并没有回家,征人妇怨恼了,把它捉来关入笼内,不再听它“报喜不报忧”的“谩语”。下片是灵鹊的心理独白,鸟儿被拟人化了。上片在于表明少妇的“锁”,下片在于表明灵鹊的要求“放”。这一“锁”一“放”之间,已具备了矛盾的发展、情节的推移、感情的流露、心理的呈现、形象的塑造,这也就完成了艺术创作的使命,使它升华为一件艺术品了。
拟人化手法的运用,是本词成功之关键。整首歌辞通过征人妇与灵鹊的自言自语,写出了征人妇对和平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语言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灵活,体现了浓厚的民歌风味。其中,“在”、“向”等衬字的运用,还保持了早期词体的特征。
灵鹊报喜是中国固有的民间风俗。不过,将灵鹊的噪叫当作行人归来的预报,毕竟只是一种相沿而成的习俗、观念,它本身并不见得合理,因而也就往往难以应验。而作者采用这一习俗入词,正是觑着它的“跛脚处”而有意生发,其目的还在于表现少妇思夫不得而对灵鹊的迁怒。于是,不合理的习俗倒构成了合理的故事情节,而且也由此增强了词作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这有如点铁成金的魔棒,有此一着,顿使全词发生了奇妙的变化,给了两段普通的心曲以光彩、活力、生命,使词作活起来。
这首词上下片用韵不同。上片是征人妇语,下片鹊语,因此换韵。不过也有人认为,在唐五代西北方音内,上片的“语、据、取”与下片的“喜、里”韵母相同,并未换韵。下片两用“里”,则为早期民间词不避重韵的现象。
(主要参考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