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颂岳宗
颂岳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719
  • 关注人气:3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读宋词三百首012

(2023-12-03 19:03:14)

012白居易【花非花】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浅注】

花非花:此处为词牌名。“花非花”是白居易的一首诗自度成词,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

来如:来时。

几多时:没有多少时间。

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朝(zho)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

 

【浅译】

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美好的春梦能有多少时间呢?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散去无处寻觅。

 

【浅解】

     这首词流传甚广,但《花非花,雾非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则众说纷纭。

     一、朦胧诗说

    在现代、当代中国诗坛尤其是朦胧诗派将《花非花,雾非雾》奉为经典,普遍评价这首《花非花,雾非雾》句式奇特,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离,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朦胧诗的代表。杨慎在《词品》中评价说:“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虽《髙唐》、《洛神》,奇丽不及也。”诗人邵燕祥提到这首诗说,白居易的这首诗就有“朦胧”之嫌。说起朦胧诗的祖师爷、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大概是最著名的了。可《花非花》所表现的意蕴幽隐的朦胧之美则更胜之一筹也!

    按照朦胧诗说,又可以评析出《花非花,雾非雾》表现很多很多不同的思想、感情的主题:

    1、感叹人生的短暂易逝、世事的变幻无常和物是人非的无奈感伤。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2、描写美丽爱情的来去匆匆,欲再追寻捕捉,却全无可觅处——全无可再觅旧踪,只留下一丝丝的怅惘在心中。属于情诗。

    3、描述的是梦幻的多姿多彩,却没有一个具体形象。让人觉得神秘而虚无,点明梦的不可捕捉性,短暂而不可留。感慨一下梦境的美好与现实的不可知。

    4、创始于中唐的禅宗对中国诗歌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作为中唐的诗人白居易对于佛理是很在行的,他的号为“香山居士”,居士就是在家修行的佛教徒,因此说,这首诗多多少少体现了禅宗的理趣:世间万象本都是虚无的,人生的真谛未必真的存在,即使存在,也无法直接到达,因此,诗人采用了否定和比喻的方式来抒写这种感悟。所以这是禅诗。

    二、谜语说

    《花非花,雾非雾》以它婉约、空灵、朦胧、迷离的意境诗趣被文学史界和诗坛评属为阳春白雪的诗词大作,可是有人却认为它却实属是一个下里巴人的谜语,它的谜底是什么呢?——霜!诗谜一定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该诗正是把霜的形状、属性、形成和消失的过程都写了出来。只要观察秋冬季节凝结在窗棂、野外草木上的霜凌花,就会恍然大悟。

   持这种观点的,也分析了写诗谜与白居易的艺术风格相符。白居易的诗向来以浅近直白著称,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白居易的诗歌,平易到“老妪能解”。宋代僧人惠洪《冷斋夜话》卷一:“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记叙白居易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年妇女听,不懂就改,力求做到她们能懂。《花非花,雾非雾》就是雅俗共赏、通俗有趣的谜底诗。

     三、多数倾向官妓说

比较公认的观点认为,这首词描写的是与官妓的生活体验,因为像白居易这类的文人和官员,喝酒狎妓是当时司空见惯的事,而词中所描写的情形,给人的直接感觉就是在写一夜交往。

但是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这是白居易晚年的作品,白晚年信佛,这首词其实是写“意境朦胧,心净无我”的一种境界。

四、还是说怀念初恋情人湘灵最贴切。

反复分析,这是白居易用抽象的笔法在回味他和湘灵的刻骨恋情。

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结婚问题。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唐宪宗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例如《夜雨》、《感镜》等。

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再到符离去看望湘灵。可是人去物非,旧村邻换了人,湘灵已经不知去向了。此情此景,白居易不能不悲怆万分,不能不把他对湘灵的思念付诸笔端。他在符离写下了《甬桥旧业》诗:“别业甬城北,抛来二十春。改移新径路,变换旧村邻”,原来的邻居已换作他人,心上之人已不知去向,这怎能不让白居易感伤呢?

还可以看看白居易关于思念湘灵的另外两首诗:他在《寒闺夜》中写道:“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另一首《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白居易究竟在留恋什么样的“春梦”良宵?不言而喻,一定是那个衾是热的、人是双的、两人都不是独眠人的美好夜晚。如是再回过头读一读这首《花非花》,所描写的不正是两人幽会时的场景吗?

  这首词“花非花,雾非雾”,给人的是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试想诗人看到“变换旧村邻”、心上之人不知去向,一定悲愤难已,心神恍惚。这不正是他双眼模糊、恍恍惚惚的写照吗?

  虽然这首词未说明喻义,但是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这首词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词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这首词归趣的一个消息。这首词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这首词(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浅读宋词三百首0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