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活在我心里的好书记
(2023-08-31 09:35:40)永远活在我心里的好书记
1970年春天,我毕业后起初在永年县边远农村插队,不久就借调到县革委宣传组。到了秋天,新县委成立,县革委宣传组的牌子改为县委宣传部。第二年,我成为县委宣传部的正式干部。在永年4年时间里,看到永年县的形势比其它地方都好,认识了原为县革委会主任,后为中共永年县委书记的杨耀贤——那时,上上下下都称呼他老杨。当时,全国各地还在轰轰烈烈的文革中,特别是派性还闹得不可开交,而永年县基本消除了派性,没有什么非正常事件,全县上下是一片团结一致的气氛。分析原因,一是杨书记和县领导班子的指导思想比较符合实际,抓阶级斗争基本没有过激行为;二是杨书记带班子带得比较好。他严于律己,诚恳待人,像老大哥一样地尊重、关心和支持每个同志。班子里多是年轻干部,有的还是很有个性的,但是杨书记很好地把他们团结了起来。我没有听说他们闹过矛盾,看到的是他们都十分积极地做好分管的工作,并且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刘管柱、崔守身、焦兴礼、罗庆祝、王光增、康际昭等无不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兢兢业业。在当时的大环境中,一个县能有那样的形势,确实令我刮目相观。在全国动乱不已的条件下,能打造一片净土,不容易啊!
杨书记还有两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一件事是我听说的,那时我还在学校。1968年,毛主席发表了最新指示,说文化大革命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继续,是共产党和国民党斗争的继续。之后,邯郸地区的邱县“学以致用”,大抓“国民党”,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冤假错案。邯郸地区革委会也大力推广邱县的“经验”。一天夜晚,永年县东南部一个公社的革委会主任用电话给杨书记“报喜”,说抓住了两个国民党。杨书记连夜赶到这个公社,果断进行了批评制止。当时,抵制推广邱县“经验,这对杨书记来说,是需要有相当的胆略和力挽狂澜的精神的。
另一件事是我亲眼见到的。1972年,永年县农民的生活水平在邯郸地区是比较好的,可是,杨书记关心全县人民疾苦,下决心在全县给农民下放了自留地。而有的县,农民的生活水平比永年县差得多,却要收回农民的自留地。
对于永年的乡亲们来说,不抓“国民党”,又分自留地,真是幸运啊!可是在当时形势下,杨书记是冒着不小风险,承受着很大压力呀!省地主要领导怎么批评他,我没见到;但我见到,在那几年里,连地区有些一般干部也说杨书记右,可见这已经是上边的成见了。(似乎并不奇怪的,后来否定文革,他们一改批右,批评起杨书记的“左”了。)
杨书记是工农干部,能做到这些,一是他认真学习。不管怎么熬夜,总是天天早4点起床,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党的文件。他可能没有学到多少高深的理论,但他原有的善良之心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了高度融合,便产生了忠于党和人民的坚定信念,增添了勇气和智慧。
然而,好多人却说杨书记水平低。有上边的,也有下边的。要说表达能力,确实水平不高,讲话缺少激情,甚至有些絮叨。但说他工作能力低,太不公正了!
杨书记赤心一片,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什么得到如此不公正的评价和待遇?思来想去,他只知道关心干部、平易近人,不懂得拉开领导和被领导的必要距离,人而无威,威信就要贬值。“好马被人骑,人善被人欺”,脾气太好,对他评头论足没风险,别人就可以口无遮拦。上边的当然更可以批他右,也可以批他左。说来说去,就是因为杨书记的心太好了。这是我极不愿意接受的道理。
然而,我总以为我们党应该特别注意保护杨书记这样的干部。而对于每个人来说,看一个干部,应该从良心出发,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基本点,才能看得准,才能不失公正。
杨书记是在卸任邯郸地区农委副主任退休后逝世的,已经30多年了,我还一直怀念他,认为他是难得的好干部。他是涉县河南店人,结发妻是老实巴交的农村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