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颂岳宗
颂岳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719
  • 关注人气:3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杜牧诗《清明》的一点理解

(2023-04-05 09:15:22)
对杜牧诗《清明》的一点理解

对杜牧诗《清明》的一点理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这首小诗,好像一个典故也没用,而我认为,实际上藏着一个重要的典故,即介之推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则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让人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放火烧山的主意,三面点火,留下一方,让介子推自己走出来。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也没有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有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关于诗中“杏花村”的地望,有在山东省水泊梁山、湖北省麻城县、江苏省徐州丰县、南京凤凰台等六种说法。最接近的是山西汾阳的杏花村,原名茂林堡,西依吕梁山脉,东临汾水。唐代在堡侧的子夏山麓,植杏成林,更名杏花村。远在南北朝时候,就有了酿酒的酒烧锅,到了唐朝,已有六、七十家烧锅酒坊。地居交通要道,是一个著名的酒店闹市。游客云集,李白、杜甫都曾慕名而至。

    但是,这里所说“杏花村”则在安徽的池州。据《江南通志》记载,唐武宗会昌四年,牛李党争正烈,杜牧也身受其害,从黄州调任池州刺史,仕途不尽如意。这首诗应该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有人说,诗人因清明时候赶上细雨蒙蒙而心情愁闷,还有的说诗人因不能回家扫墓而苦闷。我以为,这把诗人的思想境界想得太低了。诗人被调出京城,仕途遇到坎坷,最容易想到是晋文公于之不公的介之推。诗人不会像一般人一样清明时节仅仅悼念自己的亲人,他的政治头脑必然会使他想念与自己处境接近的历史名人。在阴天下雨的清明时节,他的欲断魂应是对介之推的同情、悼念,为介之推鸣不平。在愤懑、悲伤之际,问问酒家在哪里吧,牧童一指远处的杏花村。杏花村?介之推被烧死之处——山西省不是也有杏花村吗?地名的巧合使诗人更加思念介之推,更加对不公平的朝政愤懑不平。这一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欲断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浅读千家诗198
后一篇:浅读千家诗199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