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千家诗196

196岑参《登总持阁》
登总持阁
唐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译文
总持阁高峻直逼云天,登上楼阁好像靠近日边。
晴天俯视,万井之树尽收眼底,五陵烟雾迷茫动人愁思。
凭靠栏杆,看那秦岭低矮;站在窗边,看那渭水细小。
早知佛教教清净之理,希望经常侍奉佛像。
注释
总持阁:总持寺阁,故址在终南山上。总持,佛教用语,意思是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无所缺漏。
诸天:佛教用语,指众神佛居住的地方。这里的“诸”字也可理解为助词之、于。
万井:古代一里为一井,万井形容面积宽广。万井树形容树之多。
渭川:渭水。
金仙:用金色涂抹的佛像。实际上这是一个典故:传说汉明帝梦见一仙人身长一丈八尺,紫金身。有人说是西方的佛,明帝就派蔡愔到西域(今印度)求佛。佛教就此传入中国。
赏析
写这座高阁的高,诗人用了眺望的视角来写,主要用到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还加入比喻,对比这样常见的修辞来增加效果。“逼诸天”、“近日边”,这是夸张和比喻,“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也是夸张,但是在意义上有一种递进,使高阁的形象更具体。“低秦岭”、“小渭川”有夸张地成分但也有对比,拿这样的秦岭渭河来突出总持阁之高。其实在最后的结尾诗人的态度里也有夸张的意思,他当然不会真的为了一座高阁而出家,这里只不过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这座佛寺古阁的环境清雅视野开阔罢了。全诗其实很有李白式的浪漫,李白的诗句里就常用到夸张的修辞。也就是因为岑参在诗里这样淋漓尽致得专写总持阁之高,所以使作品在整体上有了一种很突出的气势,这样的处理方法在他的诗作里是常见的,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的特色。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任何“高阁”,凡是人工所造,都不会有“逼诸天”那么高,登临其上也不会有“近日边”的感觉,诗人造语可谓新奇。而“总持阁”座落在离长安不远的终南山上,作者极言“高阁”之高,不仅不会令人感到奇怪,还能很好地表现对“总持阁”的仰慕之情。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意思是登上总持阁,天晴时大地的云树历历可见,天阴时五陵的飞烟飘零令人怅然。作者为了突出这个意思,出人意料地用了开和愁两个字。粗读“晴开”,似有些不通,仔细品味才知这是拟人手法,意为晴天时高阁向人们打开了自己的心扉,故“万井树”历历可见,不仅把“晴”写活了,也隐然体现出诗人晴天时登阁豁然开朗的心情。
“愁看”二字,表面看来似乎和“晴开”对得不十分工整,但一个“愁”字,却让“晴”字增添了几分活力,又体现出了阴天的特点,不然就很难看到“五陵”上的飞烟飘零。
第三联“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同样表现出作者善于造奇、奇而不险的艺术特点。终南山不过是莽莽秦岭的一脉,作者为了强调“高阁”之高,表现崇爱此地的心情,竟写下“低秦岭”,即总持阁以秦岭为低的句子。作者还在“低”前加了“槛外”两字,特意说明即便是总持阁的小小门槛,也高过巍峨挺拔的秦岭。
同样,“窗中小渭川”也是作者在特定的情况下造出的奇而不险的句子。这里的“小”字,也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既把渭川美景镶嵌在总持阁的窗扉之中,同时又写出总持阁的险峻,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
诗的最后一句颇耐人寻味,“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确实是出入意料的一笔。前面一直在写总持阁雄踞诸山之间,景观优美,为何突然冒出想要在这里“奉金仙”,即当和尚的念头呢?
作者来这里“奉金仙”,不仅是迷恋这里的景观,同时也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愁闷,寻找解脱的途径。尾句不仅收住了全文,也把总持阁及其周围景观描写得更美。
全诗看似很平常,只有四十个字,却耐人寻味,经过作者精心提炼之后,开拓了全诗的意境,写出了言外之旨、韵外之情。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主要学习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