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颂岳宗
颂岳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719
  • 关注人气:3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读千家诗162

(2022-06-22 10:53:43)

162韦应物《答李浣》

 韦应物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辞客,何人最往还。

 

注释

    这首诗是韦应物《答李浣三首》中的第三首。前两首为“孤客逢春暮,缄情寄旧游。海隅人使远,书到洛阳秋。” “马卿犹有壁,渔父自无家。想子今何处,扁舟隐荻花。”其中

海隅,指古泽薮名。马卿,即司马相如,字长卿,后人遂称之为马卿。

观易:详看《易经》。易:指《易经》。古称易象,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被宰相李斯说是卜筮之书而幸免于毁,是一本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的经书,用阴阳互动的现象来说明“常”与“变”的道理。

溪上:指溪边。岸边曰上。

鸥:鸟名,是一种捕鱼而食的水鸟,脚绿色有蹼,视力锐敏,行动矫捷。

楚俗:楚地的风俗习气。楚:湖南、湖北两省的通称。

饶:多。

辞客:词人墨客,指擅长写文章的人。

往还:指朋友间的交往互动情形。

 

译文

   在林子里看过一段穷究天人的《易经》之后,悠闲地来到溪边与鸥鸟相对。自古以来楚地就是词人墨客最多的地方,但是谁跟你最投契呢?

 

赏析

《答李浣三首》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作,共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以简淡平和的语气与朋友聊家常,用平淡的口气写出了朋友间的真挚感情和对于远方朋友的牵挂。

这是一首赠答诗,作者在回答好友李浣问候。读者虽然没有看到李浣的信,但是好友所关心的多半是对方生活起居,工作情况。所以在诗的前两句,诗人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告诉好友生活作息的情形。用林中观易,溪上对鸥,巧妙地表示他的生活平静而又闲适,工作也很顺利,否则不可能有心情观易对鸥。叙述完自己的近况后,诗人笔锋一转,他也关心好友的境遇,首先他以“楚俗饶辞客”来安慰好友来到楚地的乡愁,虽然离乡背井但是却能遇到一群气味相投的朋友,也就无憾了。最后用“何人最往还?”来表达他的关怀,并引导话题,让诗人与李浣之间话题不断,友谊也就不断。

这首诗运用了平淡的口气,但是心中对朋友却是十分牵挂与关心。说的虽然是生活中的琐事,但淡淡几笔,却写出了朋友之间的亲切感情。诗的开头告诉李浣自己的现状,意思应该是不让朋友牵碍;而后一句对朋友状况的问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友谊促使下的关怀。诗里其实也表示了希望李浣慎重交友,多多向楚地的文士学习的意思。这是善意的忠告。这里没有直白地讲明,曲意化应该是韦应物写诗的习惯使然。这首诗表达出的对朋友的忠诚是可贵的。

也有解释前两句是对朋友个人生活的设想,后两句是问,问李浣在楚地和哪些诗人来往得最密切、最为合意。这种理解也很有道理。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从肃宗广德二年 (764)起到德宗贞元七年 (791),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或在长安任官。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贡任而空费俸禄自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诗中一联。一派仁者忧时爱民心肠,感动着后世读者。苏州刺史届满之后,韦应物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贫如洗,居然无川资回京候选 (等待朝廷另派他职),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就客死他乡。其享年约在五十五六。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五律一气流转 ,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主要学习网络  百度百科

浅读千家诗16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浅读千家诗161
后一篇:浅读千家诗163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