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千家诗130

129杜甫《九日蓝田会饮》
九日蓝田会饮
唐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题名一作《九日蓝田崔氏庄》
译文
人老了,又面对着悲凉萧瑟的秋色,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了。今日恰逢重阳佳节,我也来了兴致,和大家在一起尽情欢乐。
惭愧的是,我的头发稀稀落落,因担心帽子被风吹走,笑请旁人把我的帽子扶正。
蓝溪的水远远地从千条溪涧中流过来,玉山高耸冷峻,两峰并峙,千古不变。
明年我们再相聚时,谁还健在呢?酒醉了,拿起茱萸看了又看,不知道是一番什么滋味在心头。
注释
蓝田:即今陕西省蓝田县。
强:勉强。
今:一作“终”。
吹帽:此处用“孟嘉落帽”的典故。
倩:请。
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
玉山:即蓝田山。
健:一作“在”。
醉:一作“再”。
关于
古时官员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官服(武官是戎装),它是为官仪表的象征,孟嘉风吹落帽不觉,这是犯了不小的过失。按说,桓温应从爱护官员的角度,提醒他拾起来,重新戴上,恢复仪容,也就完结了。可是桓温却暗中算计,先后使了三个小动作:先是“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看他的笑话;其次是利用孟嘉如厕时,“温命取以还之”,让孟嘉在此事上继续被动;再次是命孙盛作文嘲弄他,文章写好了,利用孟嘉未归时,放在他的座位上,以此羞辱他一番。这样做的后果,如果孟嘉受到羞辱,有恼怒或流露不悦的表现,桓温就可以藉此以重重地处罚他。
孟嘉深知风吹帽落是在礼仪上的失敬,开始佯而不觉,是为了不能因为自己的举动,扫了群臣宴饮的雅兴,使得这次热烈而隆重的宴会受到影响。回座位后,十分冷静,一如往常,见到嘲弄他的文章,不但不恼不怒,而且不假思索写出了一篇“文词超卓”的美文,巧妙对答。他不仅以自己的才华使众人叹服;更以沉重冷静、风流倜傥、“大智若愚”的气质,使桓温信服。认为他不仅才德兼优,从而提升和重用了他。
这个故事载陶渊明为孟嘉写的传记里,赞扬了孟嘉“倚马为文”的才华和桓温的重用人才。
赏析
此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此诗首联就用对仗,诗句宛转自如。“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老去”停顿,为一层,“悲秋”停顿,为一层,“强自宽”又停顿,又为一层;“兴来”停顿,为一层,“今日”停顿,为一层,“尽君欢”又停顿,又为一层。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
颔联用“孟嘉落帽”的典故,把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他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这里用“孟嘉落帽”的典故。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让人正冠,显出别是一番滋味。说是“笑倩”,实是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这一联用典入化,传神地写出杜甫强作欢颜的无奈之态。宋代杨万里说:“孟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诚斋诗话》)
颈联更是不同凡响,笔力挺峻。“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按照一般写法,颈联多半是顺承前二联而下,那此诗就仍应写叹老悲秋。诗人却猛然推开一层,笔势陡起,以壮语唤起一篇精神。这两句描山绘水,气象峥嵘。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山高水险,令诗人只能仰视,让他感到振奋。用“蓝水”、“玉山”相对,色泽淡雅;用“远”、“高”拉出开阔的空间;用“落”、“寒”稍事点染,既标出深秋的时令,又令读者有高危萧瑟之感。诗句豪壮中带几分悲凉,雄杰挺峻,笔力拔山。
尾联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深意。“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当诗人抬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观,低头再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他自己已这样衰老,不能生活得长久。所以他趁着几分醉意,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际,还有几人健在,佩带着你再来聚会呢?”上句一个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下句用一“醉”字,妙绝。若用“手把”,则嫌笨拙,而“醉”字却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蒙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这首诗跌宕腾挪,酣畅淋漓,前人评价说:“字字亮,笔笔高。”(《读杜心解》)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诗句显得慷慨旷放,凄楚悲凉。
主要学习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