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千家诗126

126戴复古《月夜舟中》
月夜舟中
宋
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
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译文
月夜,装载着明月清光的船在水上飘浮,好象沉浸在虚空中一样。平静澄澈的江水,虽然一点波澜也没有,但散发着秋夜逼人的寒气。我的诗兴在浮沉的帆影中起伏,梦魂恍惚在不定的橹声中动荡。碧潭水中静静地映照出天上星辰,蓼草风声伴随着鸿雁悲鸣。古来停船靠岸的地方闪耀着几点渔家灯火,梧桐叶上坠落下来的露珠滴在断桥上。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抒情诗,全诗叙写诗作者在深秋夜晚,乘舟途中的凄凉感触。将月夜客舟在寂静的碧波中孤独行驶,泛舟的诗作者所见所闻,写得极其深刻。以清新朴素的笔触,展现出丰富深厚的内容。全诗情随景生,以景见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包容于物,物升华为诗。
起句:“满船明月浸虚空”,以一句“满船明月”,两个形容词相连,切入视角破题,一下子把读者带入了夜阑人静的江面上,与诗作者共同泛舟。由明月绿水连缀成意象,展现出一幅静谧迷人的夜色江面美景,而“明月”一词,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频频借以抒情的意象。一轮明月,伴随着点点繁星,在深秋夜晚的天空中,洒满着柔和的光辉,照耀着在江面缓缓行驶的客舟。此时,诗作者正坐在船中,触景生情、来了灵感与诗兴,大有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之感。诗词是抒情言志的艺术,选用什么景物抒怀,则看诗人的敏锐目光与洞察能力,用“满船明月浸虚空”作为起句,展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剪裁能力与富于想象力。承句:“绿水无痕夜气冲”。诗人不直接说明夜深人静,而是托辞说“绿水无痕”,形容江面水清浪静。难道绿水真的没有一点点的痕迹吗?非也!绿水也许静谧,但诗作者此时的内心是躁动的,有以静衬动的意图。写境的诗,着重造境、以境寄情,“无痕”一词为本诗渲染夜间江面苍凉的气氛,作者借助深夜江面风平浪静的意境,流露出诗作者极度落寞的内心世界。然而,作者并没有正面点破,甚是撩拨读者的心弦,让读者吟而思之,这正是诗的内涵之处。
颔联:“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诗思,诗兴,诗的思路,“浮沉”隐现起伏。“樯影”,泛指帆影,“橹声”,摇桨的响声。此时诗作者的灵感与诗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诗人的思路随着“樯影”浮沉起伏,借诗兴叹,所有的诗魂,都浮沉起伏在橹声中,诗思既严慎周密,亦隐晦曲折,但“浮沉”一词则表达作者的思路,却也缥缈不定,暗示诗人多愁善感的一面,无心欣赏江面恬静的夜景。把思绪都寄托于樯影里与橹声中,诗句显得自然,手法娴熟。
颈联:“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碧潭”,江中深而清之潭;“红蓼风”,生长在水边开红花的蓼草。用“冷落”与“悲鸣”两个形容词对仗,无疑是加深了夜阑人静江面苍凉的气氛,这也正是造境的手法,同时更加流露出诗作者孤独的寓意。这是诗作者内心世界感情的流露,是本诗创意上的升华,仿佛“星辰”与“鸿雁”冷落的不是“碧潭水”,也非是“红蓼风”,而是冷落自己本身的存在。颔联与颈联,在章法上有承转诗意的作用,诗作者往往都把情景突出地表现于上述两联之中,本诗也不例外。如果说情感的驰纵是抒情言志的需要,那么借景物抒情,则是诗词艺术审美的要素。诗不宜平铺直叙,作者并没有直叙自己被冷落,却巧妙地隐匿了自己被冷落真正的内心世界。情是诗的灵魂,但作者非这样作,而是把所有真实感情隐藏于意境中,让读者猜测。
尾联:“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数点渔灯”,江面上夜间无数渔船上的灯,已经夜泊靠岸,作者又以诗化的语言,把读者的目光引向早已依岸的点点渔火,意象地表现,夜已深,所泛客舟尚未到达埠头。其文采横溢、诗意飞扬,诗语空灵多变,物我相触,展现手法多样,突出了诗作者的情感有如奔流不息的江水,浮沉起伏,情韵之酣畅,充溢着抒情的流动美,这也许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吧。
结句“断桥垂露滴梧桐”,“断桥与垂露”这是繁杂事物中的一种抽象表现手法。“断桥”泛指残破的旧桥,“垂露”一词意在表达夜已很深,露珠已垂落。深秋夜晚的露珠,总是在后半夜,方能洒落;意象鲜活生动。结句在律诗中称之为“合句”,也就是说,是全首诗的“综述”,但诗作者在结句中并没有“综述”的措辞,而是继续描摹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凄凉景象。诗词是诗人寄情的产物,诗作者到底要赋予多少“意念”才能将心中的感触展现得淋漓透彻呢?这首耐人寻味的抒情诗,给读者留下了几许的悬念,收笔显得意犹未逮,兴犹未尽的奇境,其思想性与艺术性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作者简介
戴复古(1167—?))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主要学习网络360百科
个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