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读千家诗124

(2021-10-16 09:50:44)

124杜甫《秋兴》其五

秋兴·其五

杜甫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注释

  [1]蓬莱宫阙:指大明宫。蓬莱,汉宫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重修大明宫,改名蓬莱宫。南山:即终南山。

  [2]承露金茎:指仙人承露盘下的铜柱。汉武帝在建章宫之西神明台上建仙人承露盘。唐代无承露盘,此乃以汉喻唐。霄汉间:高入云霄,形容承露金茎极高。

  [3]瑶池:神化传说中女神西王母的住地,在昆仑山。降王母:《穆天子传》等书记载有周穆王登昆仑山会西王母的传说。《汉武内传》则说西王母曾于某年七月七日飞降汉宫。

  [4]东来紫气:用老子自洛阳入函谷关事。《列仙传》记载,老子西游至函谷关,关尹喜登楼而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过函谷关,后来果然见老子乘青牛车经过。函关:即函谷关。此二句借用典故极写都城长安城宫殿的宏伟气象。

  [5]云移:指宫扇云彩般地分开。雉尾:指雉尾扇,用雉尾编成,是帝王仪仗的一种。唐玄宗开元年间,萧嵩上疏建议,皇帝每月朔、望日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用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众人看见,等到坐定之后,方令人撤去羽扇。后来定为朝仪。

  [6]日绕龙鳞:形容皇帝衮袍上所绣的龙纹光彩夺目,如日光缭绕。圣颜:天子的容貌。这二句意谓宫扇云彩般地分开,在威严的朝见仪式中,自己曾亲见过皇帝的容颜。

  [7]一:一自,自从。卧沧江:指卧病夔州。岁晚:岁末,切诗题之“秋”字,兼伤年华老大。

  [8]几回:言立朝时间之短,只不过几回而已。青琐:汉未央宫门名,门饰以青色,镂以连环花纹。后亦借指宫门。点朝班:指上朝时,殿上依班次点名传呼百官朝见天子。此二句慨叹自己晚年远离朝廷,卧病夔州,虚有朝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之名,却久未参加朝列。

译文

  蓬莱宫正门遥望的就是终南山,大殿很高,殿上接露水的盘子放在直上霄汉的金铜铸就的大柱子上。这宫殿金碧辉煌比得过昆仑山瑶池,气象祥瑞比得过紫气中的函谷关。彩云中宫娥撑开了雉尾的宫扇,旭日照在金丝龙鳞上使皇帝看起来更加容光焕发。忽然间惊醒,我已在这沧江上病卧了快一年,曾几何时我不也在那气派的大殿上参与过朝政么。

赏析

这首写对京都长安宫阙的想望,通过回忆当年早朝的盛况与今日的沧江岁晚相对比,抒发了浓重的今昔之感。

首联: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蓬莱宫阙:即大明宫,唐高宗龙朔三年改为蓬莱宫。南山:即终南山。山上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三殿南北相沓,皆在山上,与蓬莱宫相对,所以说“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即通天台。汉武帝在建章宫西边作承露盘,高二十丈,上有仙人掌,用于承接露水,和玉屑饮用,以求成仙。卢照邻《长安古意》中 “汉帝金茎云外直”,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都是在写这件事。 本诗承接第四首“故国平居有所思”而来,整首诗写所思的内容,以蓬莱宫阙为所思的开头。蓬莱宫阙、南山、承露金茎都与道教有关。蓬莱是道教传说中神仙所居住的地方,在东南海外,与瀛洲、方丈共称为“三神山”,凡人到达山上,求取仙药,就可以长生不死。 终南山也与道教有关,往往是一些道教人物隐居的地方,宋代成为全真教的基地。承露金茎是汉武帝为追求长生不死而立的铜柱,铜柱在曹魏时期为魏明帝曹睿所拆,唐代宫中并没有承露盘,这是借用汉代武帝故事来影射唐玄宗求道好神仙的。

这两句看似描写长安宫殿,其实暗含讽刺之意,讽刺唐玄宗一味地求仙问道,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国家的混乱。此诗写作时间距离唐玄宗驾崩不久,所以不可能把讽刺写得比较露骨,像李商隐的“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和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等,只能采用影射的方式。而唐人诗词多喜欢用汉代皇帝尤其是汉武帝来影射唐玄宗,如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等,杜甫用的也是这种手法,所以用的是汉武帝“承露金茎”的典故。

颔联: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瑶池、王母:王母即西王母,瑶池为西王母居住之所。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里掌管瘟疫和寿命的神, 《列子》记载:“周穆王肆意远游,升昆仑之丘,遂宾于西王母,触于瑶池之上。”小说《汉武内传》记载汉武帝在元丰元年闲居承华殿,与董仲舒、东方朔见西王母,并相互酬答,西王母送汉武帝仙桃七枚事。 紫气、函关:本句讲的是老子从洛阳西出函关事。老子在周朝为柱下史,见周道日衰,于是坐青牛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

这两句诗是承接上面两句,都是写唐玄宗尊奉道教、好神仙的事情。杜甫是一生的最高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帮助皇帝成为尧舜一样的好皇帝,让国家海晏河清,人民安居乐业。他见唐玄宗一味地求道好神仙,不理朝政,导致国家混乱,显然是不满的。 唐玄宗崇奉道教,尊崇老子,所以杜甫用“东来紫气满函关”加以讽刺;道教主张求长生不死,玄宗追求长生,而传说中西王母有不死之药,掌管生死大限,于是用“西望瑶池降王母”暗刺玄宗的求长生。

颈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雉尾、宫扇:崔豹《古今注》记:“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时,有雉雊之样,服章多用翟羽,缉雉羽以为扇, 日绕、龙鳞:“日绕”是说唐朝上朝很早,所以必须等到日出才能辨识皇帝的容貌。“龙鳞”谓衮衣之龙章,即皇帝龙袍上的花纹。 前四句杜甫想到玄宗因为求道好神仙而误国,联系到自己,则是遗憾自己没有能够“致君尧舜上”,进而想起自己在朝中为官的情景:大臣按次序上朝,雉尾做的宫扇一层层打开,像云彩的移动,直到太阳出来,照到皇帝的衮龙袍上,才看清楚皇帝的容颜。 这样的情景已经成为往事,只能保留在记忆中,自己时当暮年,又远在夔州,再想看到这番上朝的景象是不可能的了。字里行间充满了无限的遗憾。然而杜甫一生的追求就是辅佐皇帝治理国家,想到当年在朝廷上为国家尽力,入朝为官“一洗苍生忧”的想法又跳了出来,所以下文说:“几回青琐点朝班。”

本诗在内容上可从此联分为两部分,前两联讲唐玄宗事,暗讽其执政后期昏庸误国,本联与尾联则转到诗人自身,写诗人在朝为官的情景和平居夔州的现状。诗句寄托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和壮志难酬的悲伤,期望中又充满了无限的遗憾。

尾联: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沧江、岁晚:沧江即夔州,一卧沧江是说诗人居住夔州,远离朝廷,仿佛谢安未出仕时高卧东山一样。“岁晚”是说诗人已经五十五岁了,到了人生的暮年。 青琐、朝班:“青琐”指宫门。“朝班”是古代大臣上朝时,依照官职的大小排列班次先后,所以叫朝班。 这两句与颈联紧密连接,颈联写诗人想到当年在朝廷为官,不禁跃跃欲试,恨不“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然而转念一想,现实与理想却又巨大的落差。一是杜甫远在夔州,距离长安很远,所以说“一卧沧江”;二是杜甫时年已经五十五岁,虽然志在千里,却是老骥伏枥,正当人生暮年,很难再有什么作为了。 杜甫身在夔州,远离长安,又加上年老多病,基本上没有机会再到朝廷朝见皇帝了,所以说“几回青琐点朝班”。

仇兆鳌评论说:“卧沧江,病夔州,惊岁晚,感秋深,几回青琐,言立朝止几度也。”这仅有的几次上朝成为杜甫一生念念不忘的得意之事。然而杜甫自己也知道,自己这一辈子也只有这几次上朝的经历了,以后将不会再有,正道出了杜甫 “当年万里觅封侯……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感叹和哀伤。

本诗在结构上还存在时间的对比,前六句写往事,最后两句写现状,通过今昔对比,衬托出往日的豪华,今日的落魄。这首诗的首联描写长安宫殿的景色,既是景物的描写,也是采用比兴的手法,隐晦地提出唐玄宗好道教求神仙的荒唐。颔联则用西王母和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进一步指出,唐玄宗因为崇奉道教、追求长生而导致国家混乱。颈联由唐玄宗的荒唐而联系到自身,感慨自己没有能尽力劝止玄宗,于是想到自己在朝为官时的景象,“忠君爱国”的思想又充斥着诗人的胸怀。尾联写诗人虽然豪情万丈,但身居夔州,远离朝廷,加上年老多病,这一辈子是没有希望再去朝廷替皇上分忧解难了,寄托了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感叹和哀伤。 整首诗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杜甫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 

主要学习网络 古诗文网  百度贴吧——星蝶高飞吧

浅读千家诗1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浅读千家诗122
后一篇:浅读千家诗125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