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兵回忆衡阳保卫战:弹尽粮绝后签“停战”协议(2)

(2010-10-28 09:16:26)
标签:

卢庆贻

天主教堂

芷江

衡阳保卫战

方先觉

军事

分类: 军史钩沉
“衡阳会战打响以后,刚开始,我们的电台还需要与在城外的友军取得联系,但到了后来,友军全部入城以后,我们就只需与设在芷江的空军基地和重庆方面联系了。”卢庆贻等人奉命进入衡阳后,担负着军部与外界的通讯联系工作。电台共有四个报务员,每6小时一个班,24小时轮流值班。

    由于衡阳的电台功率较小,与重庆方面的联络并不顺畅,最后便只能通过芷江空军基地中转与重庆的联系,“我们要向重庆方面汇报,只能先将电报发到芷江,再由芷江转重庆;重庆方面过来的指示,也要通过芷江中转。”卢庆贻说,经芷江发往重庆的电报,每天定时四次,主要是汇报每天的战事、伤亡情况以及所需要的军备物资等等,但具体电报内容,发报员是无法了解的。

    “具体内容需要专门的译电员翻译。”卢庆贻说,密码只有重庆译电室的指定人员和军部随从参谋两个人知道,一般的人是译不出的。

    “47天内,经我们手发出去的电报无数,但这些电报都讲了一些什么,我们始终不知道。”

    衡阳会战的最后一电,是经卢庆贻手发往重庆的。电文的内容,卢庆贻在发出电报的三天后,从重庆出版的《大公报》上读到了方先觉军长的“最后一电”。

    在回忆这一细节时,老人显得特别激动。

    “8月6日,军师长会议结束以后,参谋将一份拟好的电文送到电台,当时正是我值班。我按惯例将电文发到了芷江,此后,就再也没有向外界发出一封电报了。”

    卢庆贻发出电报的第二天,在弹尽粮绝、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第十军与日军签订了停战协议。他所在的军部电台也在完成历史使命后静音。

    卢庆贻说,此次停战协议,方先觉向日方提出了三个条件:保证官兵生命安全;收容治疗伤兵,郑重埋葬阵亡官兵;第十军保留建制,不出衡阳,就地驻防。“当晚,方先觉军长就与日军68师团长堤三树男正式谈判,日方向第十军的顽强战斗意志表示敬意,并完全同意所有的条件。历时47天的衡阳之战,到这里算是落下了帷幕。”

    对于衡阳会战最后的结局,卢庆贻老人坚持认为不是投降。“8月8日,战斗停止以后,全城没有挂一面白旗,这怎么能算是投降呢?”在他的记忆中,衡阳守军共有17000人,最后只剩下不到2000人,“这其中还包括医务人员、后勤人员等非战斗人员”,除了6000余伤兵外,其余人员均已阵亡。

    历史资料显示,此次衡阳会战,日军共发动三次总攻,战斗结束后,日军五个师团伤亡人数,美国统计是7万人,中国估计是3.9万到7万人之间。

      “胜利大逃亡”

    他赶紧回头来看时,发现那两个被特别信任的战俘抢了鬼子的枪,把鬼子杀了。

    卢庆贻发出“最后一电”后,和军部所有的官兵一样,被日军俘虏了。他和另外的300余人一起,被集中关到衡阳城里的天主教堂。

    “当时的那个屈辱,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们能理解军师首长的痛苦。如果不那样做,有可能全军覆灭。”

    在天主教堂关了几天后,大家都在想着怎么样逃出去。“有一天,我被一个日本兵相中,拉我出去做苦力。”卢庆贻说,日军进城后,也没有吃的,就去附近的农村抢别人的秋收果实,“我当时被他们派遣去抢农民的谷子。”

    几天后,一小股日军押着卢庆贻等被俘的十军战士,往零陵方向走。“由于害怕美国飞机的轰炸,日本鬼子不敢白天走,只能晚上走。”在走了几天后,来到零陵一个偏僻的山村,卢庆贻老人对《法制周报》记者说,具体什么地名记不清了,只记得那个地方离公路比较近,山高林密。

    “当时的日军小分队只有10多个人,都带着枪,我们是20多个人。我们一路走过去,从来没有去掉想要逃离的念头,但一直没有找到机会。”

    机会终于在一个日落时分到来了。

    卢庆贻说,有一天傍晚,日本鬼子要他们去“打捞”(抢百姓人家的东西),抢一些老百姓的生活日用品。“这一天的情况很特殊,他们只派了一个日本兵押着我们上山,我们10多个人同时被派出去。”

    “那个鬼子身上挎着一支步枪,手里拿着一支手枪,并安排他自认为信得过的两个战俘一起,陪他在山脚下等,我们10多个人则被赶上山去'打捞'。”卢庆贻说,在上山时,其中一个年纪大一点的战俘,朝我们使了一个眼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