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祖国同在——人民海军驻守南沙20年纪实[上](2)
(2010-03-18 09:00:00)
标签:
补给舰人民海军小艇四级士官朱兴宝南沙军事 |
分类: 军事新闻 |
第二集:《生命之舟》(下)
如果用“同舟共济”这四个字来形容记者的南沙之行,是再贴切不过了,茫茫大海中,几百人同处在一艘补给舰上,迎风斗浪,共同进退。然而在记者采访补给舰官兵的时候,所有的人无一例外都提到了小艇。的确,在气候恶劣复杂多变的南沙,要顺利把物资送上各个礁盘,离不开五名小艇工作人员的齐心协力,他们才是真正的“同舟共济”。
四级士官朱兴宝告诉记者:
“补给比较困难在每年的9月和12月,涨潮是晚上,要赶潮水,而且涨潮的时间也有限,工作量又大,就靠小艇的5名工作人员齐心协力,保证安全。如果出现一些紧急情况下,果断得采取措施。就怕刮风下雨,消耗体力很大,吃饭很简单,就拿点饼干矿泉水。”
在残酷的大自然面前,在有限的补给条件下,小艇上的每个人,都把自己个人能力发挥到了极限。很多次补给,都是在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四级士官朱兴宝向记者讲述了一次困难重重的补给。
“02年12月份,到南熏礁,记忆很深,8人,柴油机放在小艇上,上面还有冰柜。时间紧迫,放的时候小艇只有3米浪,到航道口很窄,没有办法进去,浪太大。所以只有先避风浪,心理高度紧张,请示,我们不走航道口走,绕路走,要1个多小时,所以,贴着礁走,浪很大。身上全是海水,眼睛睁不开,把冰柜三个人抬着一点点送到礁上,晚上7点才回来,吃了很多苦。顶着饥饿,冒着海风。”
尽管经常要面对千难万险,但是补给舰的官兵们还是想尽各种办法,尽可能地把更多的物资送到守礁官兵的手中。补给舰舰长高军是一位“老南沙”,20年来,他曾多次随军舰来南沙值班,亲眼目睹了南沙守礁生活的艰苦,他说:
“我对南沙守备部队的艰辛是从最初到现在一直很清楚的,后来我上了这条综合补给舰当舰长后,某种程度来说吧,他们的辛苦我不是听别人说的,我是看到的。所以作为我们补给舰来说,使命任务是我们必须保障的,但是从个人感情来说,在某种程度上,能给他们多补,我们是尽量多补,我们有时候可以说控制我们舰员的用水,能多给他们补一点就多补点。因为我们再辛苦再累也只有短短的10多天时间,而他们一呆就是3个月,4个月。让他们生活期间得到更好的保障。”
由于长期对南沙实施补给,补给舰的很多官兵都与守礁官兵们认识,有的还成了好朋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虽然没有身处最前沿,但他们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守护着这片神圣的“蓝色国土”。
已经30多次到南沙的三级士官高超说,每次到南沙,他的感触都很深:
“当我上到第二代高脚屋的时候,当时条件很艰苦,比我们艰苦多了,我们在舰上还有空调,他们那里油机、高温,机器在那里发电,我上去一看,真的给我触动很大。我想,既然他们能吃那么大苦,我们出这么点汗算什么,所以,当时我就体会到什么叫南沙精神。南沙精神是值得我们所有官兵学习的。
他们的所有东西都靠我们小艇送上去,但是我们把东西送上去以后,他们也很热情,给我们拿水啊,有时候在舰上没吃上饭的,他们在上面给我们煮面条,让我们有种回家的感觉,都和兄弟一样的。”
自人民海军正式进驻南沙以来,补给舰已经上百次远赴南沙,累计航程140多万海里,运送淡水油料20多万吨,食品及生活用品10多万吨,一代代补给舰官兵在祖国大陆和南沙群岛之间,连接起一条永不中断的“海上生命线”。
四级士官朱兴宝的一番话说出了补给舰官兵的心声:
“总结这么多年的经验,不管是每一次都当做第一次来干,胸有成竹,要做到胆大心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集中精力把这项工作做好。作为我们当兵这么多年,为南沙的“生命线”运输,我也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因为在南沙,生活这么多年,也在风雨中度过,把各项工作完成出色,也不辜负祖国和人民,一代军人,一点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