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名人笔下的南京大屠杀:戳穿日本右翼的谎言(5)

(2010-03-09 10:01:20)
标签:

历史

南京大屠杀

暴行

日军

张友鸾

军事

分类: 社会政治

(转自新华网)

同样从1938年初到1940年内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状况的亲历者们留下的日记、笔记以及逃出后在后方补记追忆而闻名的人士及其作品还有很多。仅凭这些内容就可知:从1938年2月起,中国几乎每月都有报道或记载南京大屠杀的书刊问世,虽然内容多少不一,但主题都是揭露日军在南京及宁沪一带的暴行。其中,多本书刊中有对南京大屠杀比较详细具体的记录。这足以证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已经比较广泛地披露于当时中国社会。

    此外,各报刊的记者中也有大屠杀亲历者和直接见证人,他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史料证据。如中国中央社、香港《大公报》从1937年12月24日起就开始报道日军在南京的屠杀等暴行,其中包括日军进行“杀人竞赛”的消息。

    在沦陷后的南京,这些珍贵记录的作者的生命安全随时受到日军暴行的威胁。作为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他们是最有说服力的见证人。他们因揭露日军暴行的勇敢正义的行为而被历史铭记,不仅成为民国名人,更是中华民族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三 文化名人笔下的南京大屠杀

    不仅政界和军界的民国名人笔下记录了南京大屠杀,当时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也发挥他们的专长,紧握手中的笔,将日军兽行公诸于世。

    (一)白芜著《今日之南京》及张友鸾所作序言

    《今日之南京》一书于 1938年 11月 25日由重庆《南京晚报》出版社出版,当时印了 15000册,售价三角。作者白芜,是一名来自南京的会计师,他将其在《南京晚报》上连载的有关南京大屠杀及陷落后的南京城状况报道,共85篇汇集成书,在当时的山城造成了很大的反响。书中资料具体生动真实,全是从南京脱险回来的人们的亲身述说,包括日军在南京持续不断的屠杀、奸淫、抢掠、纵火、毒化、酷刑折磨等暴行;对中国文化的大破坏;南京大屠杀中中国士兵与平民死里逃生的经历;南京民众对日军暴行的反抗与抗争;夫子庙、鼓楼等处名建筑被破坏的现状;铁蹄下妇女儿童惨况;南京民众对中国军队反攻的期盼;中国勇士对助纣为虐汉奸的制裁;中国军队在城郊的抗日作战;在南京外国人对市民的保护;敌军士兵的厌战反战行为;日伪政权在南京的严酷统治等,内容生动而翔实,这些见闻足以证明日军在南京暴行的确凿。

    民国时著名报人张友鸾在为该书作的序言中,悲痛地说:“去年离开南京的时候,是一个阴雨的晚上……南京的面目如何了?天啊!谁愿意去预测?谁又敢预测?南京一天天的被毁灭,恶兽正在剥南京的皮革,吮南京的血髓,咀嚼南京的硬骨。《今日之南京》作整个的记录,在南京晚报上刊登的时候,多少人天天找这一栏看,多少人心里最难过是看这一栏。这是一篇古今中外不曾有过的'大账',白芜兄乃是脑清心细的会计师。瞧瞧恶兽欠下我们偌大的债款,我们将如何一笔一笔的索偿?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在历史上只算得小宗贷款了。”再次明确无误地指出了日军实施南京大屠杀的规模之大,程度之烈,实属历史罕见。

    白芜在该书“前记”中也曾写道:“《今日之南京》在南京晚报上发表时,是听了许多人的报告,便平铺直叙的简单记录下来,使人知道沦陷区是怎样一个世界!……起因是为了有些朋友看到,以为惟其没有用文学手法,没有簪花作态,咬文嚼字处也还少,也许看得懂的人更多一些,不必有文学鉴赏力的大众老百姓也可一看,于是攛着我印出来。”作者特别强调说:“还有一点须在序里一说的,那就是《今日之南京》采取的材料全部都是失陷后敌人如何统治的南京,略去了城初破时的惨状,因为觉得敌人的焚杀之恶为人所共知,而指出其奴役我同胞欲使我中国人世世受罪,鬻身,帮凶,而无怨的一面者,报纸尚不多见,但其酷毒却实百倍于屠杀焚掠。人间惨痛,宁有逾此?写了下来,倘于千百读者中,有几个感到今世何世?!奋起和敌人算账,则我写此书也不算浪费纸墨者矣。二十七年十一月十日白芜记。”

    这段话说明,南京大屠杀发生后,日军暴行事实不久后便“为人所共知”,不仅在新闻界而且在出版界都有了直接的反响。作者在“前记”中强调本书内容主要描述了敌人在南京的统治,已经“略去了初陷时兽爪蹂躏的宇宙间最丑态的事迹”,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罪行依旧比比皆是。日军在当时就企图粉饰沦陷区的统治秩序、掩盖自己犯下的滔天罪行,而本书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南京城是“一具化过妆的血淋淋的死尸”!本书用“平铺直叙的简单记录”,彻底揭露了所谓的“升平、繁荣”的真实面貌,使得日本右翼费尽心机编造出的谎言不攻自破。但是,本书作为南京大屠杀重要史料的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出版后虽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后来逐渐散失了。笔者认为,从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的角度出发,该书的史料价值与历史地位应该受到更高的关注与评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