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象山公园大门,跟着人群沿着绿树成荫的滨江大道北行约2公里,却先到了伏波山,这中间还有一条河,建了一个拦水坝,坝上面搭了个便桥,还忽悠忽悠的不稳当,这倒成了青年人玩耍场所,老幼妇女则要乘机而过。
伏波公园由多级山地庭院组成,其主体是伏波山,有还珠洞、千佛岩、试剑石、听涛阁、半山亭、千人锅以及大铁钟等景点和文物。游人可沿石级曲折而上,经休息坪、半山塔亭直达伏波山顶,亦可入洞探奇观水,还可通过伏波潭上的浮桥到达漓江江心的无名洲岛上。
伏波山位于漓江西岸,其孤峰耸立,半插漓江,半枕陆地,海拔213米,高出地面62米,长120米,宽60米,山体面积约0.7公顷。因唐代曾在山上修建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祠而名,又因江水被山体阻拦形成漩流,有降服波涛之力,故称伏波山。伏波山“山势陡峭,拔地擎天”。山的东南面是临江回廊,可依崖听涛;西南有登山石阶,可登高远眺,是欣赏桂林全景的最佳去处,有“伏波胜境”之美称。山上多洞,以“还珠洞”最为著名。
还珠洞位于伏波山山腹。相传古时有一老渔翁,在此洞拾得龙珠而惹怒海龙王,其兴风作浪,给百姓带来灾害。后官府命老翁将龙珠归还,方使天下太平,故此得名。洞内玲珑剔透,勾连曲畅,有唐人造像、宋代题刻100多件,其中宋代大书画家米芾的题名、自画像和诗人范成大的题诗堪称珍品。洞的东面豁然开朗,洞口下面即是深不见底、碧波幽水的伏波潭。临江有一石柱下垂,上粗下细,底端有一寸多的空隙与地面相接,似被剑劈而开,堪称鬼斧神工。传说是伏波将军试剑所致,故称试剑石。有好奇的游人,都曾伏在试剑石下方的大石块上,伸手摸一摸这奇妙的缝隙。
千人锅和大铁钟进入公园时,可看见一口重5,000多斤的铸铁大钟,在公园的临江回廊的亭内,存放着一口重达1,000多公斤的大铁锅,据说能煮成担的米,供千人食用,因称之“千人锅”,这两件巨大的铸铁物,原置于清代的定粤寺中,后因定粤寺在抗战时期毁于战火,而移置于此。这两件遗物虽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雨剥蚀,但至今仍光整无缺,上面的纹饰和铭文也清晰可辨。
关于试剑石,这里再补充一点细节,游历过祖国形态各异的奇观妙景,却从未曾见过这样的自然奇观:上粗下细的岩石根柱下垂,底端仅有一寸多的空隙却未与地面相接。伏波山在漓江边孤傲挺拔,山体的一半在陆地上,一半在江水里。流经这里的江水,被山体阻挡而形成巨大的回流,古人取其“麓遏澜洄”制伏波涛的意思,“伏波山”由此而得名。山腹的还珠洞穿山而过,直通江边。那离地寸许的石柱就是还珠洞中的“试剑石”,又名“状元石”。听闻桂林当地流传着“岩石连,出状元。”的谚语指的就是这里。原来这根石柱能伸能缩,伸时与地面连接,则桂林必出状元。桂林的山水神奇,想不到桂林的“故事”亦神奇。人们将多出良才的美好愿望与山水相接相连,是如此的贴切与特别。无怪乎在历久弥新的岁月年轮里,“状元石”总是吸引着众多的父母和孩子们,承载着众多的希望与祝福。

桂林伏波山

桂林伏波山还珠洞外

桂林伏波山碑刻

桂林伏波山山貌

桂林伏波山还珠洞

桂林伏波山马援将军塑像

桂林伏波山试剑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