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风3号导弹研制史:中国液体弹道导弹走向成熟(3)

(2010-01-13 09:19:12)
标签:

军事

分类: 军事评论

(转自中华网)

 

  第三,解决大直径箱底拼焊工艺。东风三号弹体直径定为2.25米。国产铝板的宽度,不能满足推进剂箱用材的需要。为此,第一设计部于1963年初开展了对大直径推进剂箱底的外形和拼焊形式的研究。这一课题,不仅是一个理论性问题,而且带有更大的实践性,设计方案能否实现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工艺方法。211厂和第一设计部共同研究,确定箱底制造工艺由整体压延改为预制瓜瓣拼底焊接。为实现箱底拼焊,还设计制造了一套大型拼焊夹具。1964年底,对试验件进行了液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设计方案是可行的,能用1.5米宽的板材制造出2.25米直径的箱底。

    第四,解决推进剂晃动问题。在结构强度与环境条件研究方面,随着东风三号弹体直径的加大和推进剂储箱结构形式的改变,推进剂在储箱内的晃动问题突出起来了。为此,必须在储箱内设置专门的防晃板来抑制推进剂的晃动。1962年,第五研究所进行了液体晃动的研究。从理论分析、试验技术到晃动台的设计与专用测量设备的研制,都取得了可以实际应用的成果。在化铣密肋加筋结构的计算方法上,也为设计部门提供了简便的计算方法与实用的数据、曲线。

    在此期间,根据“1059”仿制和东风二号设计的经验与教训,研究设计单位还提出了一系列适应中国情况的设计方法与规范,如风场、弹上振动环境条件和结构设计安全系统的确定,生产技术条件的制订等。这些均为开展中程导弹研制,做了理论上、技术上和应用上的准备。两年多的预研,取得了重大的实质性的成果,为正式审定东风三号设计方案、全面开展型号研制奠定了技术上和物质上的基础,而且也为各级领导机关提供了可靠的决策资料和信息资料。

    1964年1月25日,国防工办同意将东风三号的研制任务列入国家计划。5月,一分院召开了近900人的东风三号动员大会,传达了国防部五院党委关于中程导弹设计工作的有关指示,部署了全盘工作,为全面开展东风三号研制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

    2.总体方案设计

    东风三号经过充分而又配套的预研之后,1964年4月,国防部五院批准了第一总师室提出的五条设计指导思想,即一定要考虑应用新的技术成就;设计指标要留有余地;所用的材料、元器件在批量生产时一定要立足于国内;设计工作要严格按阶段办事,每个阶段开始的条件、结束的标志要明确;总体与分系统的关系:分系统应根据总体要求进行设计,而总体设计又应立足于分系统的现实可能性上。

    正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强化总体设计思想,树立总体设计权威,正确处理总体与分系统的关系,这是系统工程内在的要求。1964年10月,一分院根据东风二号的研制经验,制订了东风三号研制程序图,这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一次在型号研制工作中应用系统工程管理的理论。这个程序图把总体和分系统在各个阶段内应完成的工作,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综合绘制在统一图表中,使研制程序直观化、形象化和科学化,从而成为制订型号研制计划和协调研制进度的依据。

    东风三号方案论证工作从1964年初陆续开始,在总体、各分系统之间反复进行。

    首先,制导系统是采用平台─计算机方案,还是采用捷联式补偿方案?这是东风三号方案论证中一个争论较大的问题。在60年代中期,中国的电子计算机工业与精密机械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平台─计算机方案虽先进,但要在短期内研制成功难度太大;而捷联式补偿方案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技术上比较成熟,在短期内研制成功的把握性较大。实践表明:采用捷联式补偿方案,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设计生产出了可供飞行试验的制导系统,制导精度超过了原定的指标。

    其次,在选择提供控制力的执行机构方案时,争论也比较大。两种方案:一种是采用当时国外型号已应用的比较先进的方案,用伺服机构摆动发动机;另一种则是继续采用“1059”、东风二号上应用的由舵机带动燃气舵的方案。采用摆动发动机的方案,是当时国际上的一项新技术,在性能上比较优越。但对中国来说,一些研究和试验的条件刚在筹备,缺乏预研的技术基础,在短期内要拿出成果是不现实的。而采用燃气舵方案,虽然也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但比起摆动发动机方案终究要成熟得多,可靠得多,实现可能性比较大。通过反复论证与分析研究,最后确定在东风三号上仍采用燃气舵方案。采用了燃气舵方案,大大缩短了东风三号的研制进程。

    第三,动力装置系统。首次采用红烟硝酸和偏二甲肼可储存推进剂,发动机四机并联。在活门、导管上采用了具有良好密封性能的双道密封件、多层双补偿管、子母式安全阀以及新型电爆式活门;推力室采用平头、再生冷却波纹板钎焊结构方案;采用主推进剂作为涡轮工质,简化了发动机系统的结构,提高了可靠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