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桂林游记(三)漓江(2)杨提

(2009-12-16 12:34:40)
标签:

杨堤

this

漓江烟雨

水程

珠江水系

旅游

分类: 旅游摄影

桂林游记(三)漓江(2)杨提

                                       漓江风景

 

游览漓江,有一个绝妙之处,就是不愁天气变化,因为不同天气漓江景色有不同特点:晴天,看青峰倒影;阴天,看漫山云雾;雨天,看漓江烟雨。甚至是阴雨天,但见江上烟波浩渺,群山若隐若现,浮云穿行于奇峰之间,雨幕似轻纱笼罩江山之上,活像一幅幅千姿百态的泼墨水彩画。正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绝妙漓江泛秋图

绝妙的事,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让我们碰上了。从磨盘山码头一起航就下起了中雨,我也没有带雨伞,只得在船舱内欣赏漓江的风景,想到甲板上去照相还必须借别人的雨伞。这漓江烟雨可真让我们享受无遗,名副其实的进入了诗乡,画乡,游人们的意境,都在乎山水之间了。

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早已闻名遐迩,著称于世。漓江位于华南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属珠江水系。漓江发源于“华南第一峰”桂北越城岭猫儿山,那是个林丰木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极佳的地方。漓江上游主流称六峒河;南流至兴安县司门前附近,东纳黄柏江,西受川江,合流称溶江;由溶江镇汇灵渠水,流经灵川、桂林、阳朔,至平乐,汇入西江,全长 437公里。从桂林到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称漓江。就是举世闻名的“百里画廊”。

    漓江两岸的山峰挺拔,形态万千,石峰上多长有茸茸的灌木和小花,远远看去,若美女身上的衣衫。江岸的堤坝上,终年碧绿的凤尾竹,似少女的裙裾,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最可爱是山峰倒影,几分朦胧,几分清晰。江面渔舟几点,红帆数页,从山峰倒影的画面上流过,真有“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的意境。百里漓江的每一处景致,都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水墨画。

 漓江自桂林至阳朔83公里水程,她酷似一条青罗带,蜿蜒于万点奇蜂之间,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倒影、深潭、喷泉、飞瀑参差,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是广西东北部喀斯特地形发育最典型的地段。

杨堤是漓江的黄金水段。两岸奇峰一座连着一座,排成一个峡谷。每当烟雨季节,这一带风光云雾缭绕,景色变幻莫测。杨堤也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民风淳朴。

    从桂林到杨堤可乘漓江邮轮,全程46公里,航程4小时。也可从桂林火车站前乘中巴,40分钟后即可到杨堤道口,原地换车只用20分钟,就到了漓江边的杨堤镇。我们一般跟团走,都是从市区乘车到磨盘山码头上船的,只有在冬季枯水季节,漓江水量减少,才要到杨提来乘船。 

 漓江属于珠江水系,发源地猫儿山是史称五岭之一的越城岭主峰,海拔2238米,号称中南最高峰,漓江由猫儿山下的涓涓细流汇集而成兴安县境内至今还保留着秦始皇时期修建的“灵渠”,它是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史称“兴安灵渠”,它把漓江的水和湘江的水连接起来。湘江在湖南境内,属于长江水系。大自然赋予了它特定的方式。大家都知道,“世上无水不东流”是因为地球西部地形高,东部地形低所造成的,但惟有湘江的水是由南向北而去,漓江的水由北向南而下,所谓“湘漓分流”、“相离而去”,漓江故此得名,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另外漓江的“漓”字,在字典里面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大概也是漓江名称最佳的含义。漓江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起过重大作用,灵渠开凿之后,它沟通了岭南与中原的联系,对秦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以及对桂林乃至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有深刻的影响。

 

桂林游记(三)漓江(2)杨提 

                            沙溪翁在烟雨漓江的游船上

 

 

 桂林游记(三)漓江(2)杨提

 

                                       漓江风景

 

桂林游记(三)漓江(2)杨提

                                        漓江风景

 

 

桂林游记(三)漓江(2)杨提

                                       漓江风景

 

 

桂林游记(三)漓江(2)杨提

                                   漓江百里画廊游览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