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班长是“排雷大王”(1)

(2009-12-12 18:16:50)
标签:

压发雷

地雷

越军

班长

步兵

老山

军事

分类: 军史钩沉

(转自新中国之战)

    红军师工兵营地爆连九班,在老山前线执行的任务是排雷和开辟通路。九班长在战前就是全师部队的训练尖子,曾在大军区尖子兵比武场上获得爆炸专业比赛三等奖。还参加过“总参”举办的“金属探雷器学习班”,学员都是各大军区的排雷尖子,共有70名。

  学习结束时,全体学员和某外国探雷器设计总工程师、号称“世界排雷大王”的专家共同进行了排雷比赛。结果外国专家始终保持领先位置。之前,我们70多名排雷尖子,没有一个能超过这个专家,最后只剩下九班长一个人还在场上。据说,当时气氛很紧张,人们看他的眼光都充满了期望。只见他仅用了11分钟,就将25枚地雷全部探出,成功率为100%,得了满分,荣获第一。

  这时,外国专家大吃一惊,他根本没有想到,有人会超过他。随后,连忙翘起大拇指,用英语连声说:“棒!棒!中国的排雷大王”。全场人员激动地以热烈掌声表示祝贺,总参工程兵部首长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干得不错,为国争了光!”。

  返回原部队不久,九班长就随大部队上了老山前线。

  老山战区,可以说是地雷的世界。我方前沿阵地埋设的地雷就有三个说不清:一是数量说不清。从1979年到1986年的八年里,越军部队换了一茬又一茬,埋得遍地都是地雷,稍不注意,跌个跤,绊个腿,都有可能踩响地雷,轻则负伤致残,重的就会牺牲。二是位置说不清,有表面的,有深埋的,石缝、竹林、草丛、路旁都可能有地雷。前沿,有个战斗班一个哨位修工事,压上去一个沙袋下面地雷没有爆炸,压上去两个沙袋地雷也没有爆炸,第三个沙袋压上去,突然爆炸了。还有一个战士去自修的简易厕所解手,平时大家都去,都没有踩上地雷,可是他去踩响了,掉了一条腿。三是种类说不清。有苏式、美式、越南式、中国式。有洋的、土的,还有土洋结合的。有压发雷、连环雷、绊发雷、松发雷、子母雷;有铁壳、木壳、胶壳,而且设置了许多暗发机关,专门对付我方工兵,名堂多得很,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前线步兵战友的行动和生存环境。

  我方负伤和牺牲的同志中,有三分之一是被越军地雷炸的。步兵战友在雷区流血牺牲,工兵们感到是他们的耻辱,于是,纷纷向上级写请战书,要求到一线排雷,为步兵战友创造好的作战条件和环境。

  终于,有一天,师“前指”给九班下达了清除雷场的任务。具体位置是,我方阵地前沿。这是一个越军精心设置的混合雷场,结构很复杂。凌晨,全班借着浓雾,来到雷场前。带路的步兵连长说:这里的地雷多得就象撒下来的麦种一样,多的地方每平方米就有十多个,少则也有三、四个,严重地束缚了我方步兵的作战行动。雷是越军埋的,他们知道哪里有雷,可以自由进出,每天来袭扰我们,可我们不知道雷埋在哪里,不敢越雷池半步。我们上阵地半个月了,就有个同志的腿被炸掉了。步兵连长的话,使工兵们感到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

  着手排雷时,班长知道过去大家训练搞的都是假雷,排真雷还是第一次。这第一个雷排得是否顺利,不仅会影响全班的情绪,更重要的是能否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影响到今后的作战行动。

  其实,战士们心情都很紧张,但全班同志表现的都不怕死,争着要第一个排雷。班长想:危险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是我们部队的光荣传统。就对大家说:平时,班长的位置在队伍的最前面,上战场也是如此,我排第一枚,大家接着来。看着班里的同志还要争,班长马上挡住了,说“你们别争啦,服从命令。”叫大家卧倒,自己一个人向雷区爬去。当班长探测到第一枚地雷时,后面的同志都很紧张,只见班长发现了一枚压发雷。这种压发雷,体积大,药量多,只要稍不小心踩上去,不要说踩上的人,周围两三个人都会负伤致残。战友们看到班长镇定地、轻轻拨开伪装在地雷周围的细土、碎石和枯枝、杂草等,左手控住引信,右手插住保险销开始作业。这时,班长也可能紧张,第一次保险销没有插上,第二次又插偏了,第三次终于插上了,接着很快将地雷分解了。

  隐蔽在后面的同志们看班长安全顺利地把地雷排出来了,都长长出了一口气,倍增信心,感到越军埋设的地雷没有什么可怕。都要求作业。班长简单向大家交待了几句,把班里四个人,成左梯字队形,人与人之间间隔三米,一厘米一厘米向前推进。开始10多米,多数是压发雷,排得比较顺利,进展也比较快。前进到十几米后,狡猾的越军布设了诡计装置,种类也多了起来。有些雷,大家从来没见过,这就要求排雷时要大胆、细心。战士们象大姑娘绣花一样,一点一点向前移,一枚一枚慢慢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