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山游记(十五)泰山封禅

(2009-11-30 11:57:40)
标签:

泰山封禅

群臣

乾封

泰山神

汉武帝

旅游

分类: 旅游摄影

泰山游记(十五)泰山封禅

               孔子当年“登太山而小天下”的地方

 

     孟子曾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东山在何处,无可考据,孟子所说的“太山”就是泰山。猜想,那个东山有可能是孔子家乡曲阜东边的一座什么比较高一点的山,几千年了也没有人明确的说哪座山是东山,我也不想费这个脑筋了,其实是没有这个可能。只好作罢。

    众所周知,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早在春秋战国时就设有专门掌管泰山的岳牧。其后历代均由朝廷派遣重臣任职保护泰山。泰山在中华宗教中分别是儒家的“圣山”;道家“仙山”释家“灵山”。因此对泰山的保护,上至帝王、下至州官、寺庙僧道、平民信众皆予以高度重视

    一提起泰山,人们自然就联想起古代帝王封禅之事。在我国古代早中期大凡他自己认为很有作为,很有气派,很了不起;况且国富民强,国力鼎盛,四海安宁的条件,环境,气氛都具备了的时候,就产生到泰山去举行一次祭天祭地,祝告鬼神的封禅大典,一来祈求上天保佑他的天下太平,物阜民丰,国运长久;二来张扬权威,告示万民他就是上天之子,拥有无限的权力,无限的疆土,无限的财富,他才是名副其实的真龙天子。显示他高高居于其他皇帝之上。

    什么是封禅?简单地说,行为、举动、思想、心理、仪式都在最高点进行,面向上天,称谓“封”。反之则称谓“禅”。历代帝王封禅大典是分为两处进行的,就是“封”在高处,地点在泰山,谓之“登封泰山”;而“禅”在低处,地点在粱父山,(在泰安市东南有一座低矮的山叫“粱父山”,地势低下。)谓之“降禅粱父”。

    封禅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封禅起源。汉代班固《 白虎通义》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五经通义》曰:“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似乎纯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封禅的具体仪式富有象征性。班固说:“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阯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白虎通义》《礼记正义》云:“祭天则燔柴也,天谓日也;祭地,瘗者,祭月也。”原来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秦始皇封禅,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可怜这位中国的首位皇帝就在泰山封禅之后,返回都城咸阳的半路上,被人加害亡命了。

    汉武帝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候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汉光武帝封禅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1500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禅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玄宗封禅,唐玄宗于开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封禅后,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坛颂》、礼部尚书苏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

    宋真宗封禅,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

    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

(泰山游记至此写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