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了索道口,拍了几张照片,就随着人流往前缓慢移动。在索道站与南天门之间这一段悬崖边上的道路,是一段平坦大道,可以一边走路,一边观景。从这个地方往下看,就是著名的十八盘以及十八盘周围的风光。这个十八盘的台阶登山道,是几千年来在有索道之前唯一的攀登泰山的石阶梯道。
南天门又名三天门,位于十八盘的尽头,是登山盘道顶端,海拔1460米,古称“天门关”。元中统五年,由布山道士张志纯创建,明清多次重修,建国后又翻修两次,现在建筑保持了清代的风格。
南天门坐落于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由下仰视,犹如天上宫阙,是登泰山顶的门户。
南天门内有小院,正殿为三灵侯殿,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建,祀周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后改为关帝庙。今置东岳大帝铜像。正殿前为东、西配殿,1984年重建,内供明万历年间女神铜像。正殿后是新辟观景台,石栏半围,开阔宽敞,可瞻岱阴诸景。
南天门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拱形门洞,条石垒砌,券石起拱,顶铺条石,四周冰盘式出檐,东西总长9.65米,南北进深6.26米,高4.7米。拱形门洞宽3.7米,高3.25米,上镶石匾额“南天门”贴金。两侧镶石刻对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上层建摩空阁,面阔3间8.43米,进深5.2米,通高5.3米,二柱五檩五架梁,重梁起架,黄琉璃瓦卷棚重檐歇山顶。下层檐即在墙壁上部,南向正间开拱形门,两次间各开一窗。门上石匾额“摩空阁”,白地贴金红墙衬托,与黄琉璃瓦顶相辉映,更显巍峨壮观。
南天门下西侧有石棚,内壁镶南天门创建碑,元代杜仁杰撰文、严忠范书写。从碑文内容看,元代以前南天门并无室宇,系元代道士张志纯为之筹备,历经数年营建而成。南天门北面建有关帝庙3间,面阔11.7米,进深9.6米,通高7.4米,四柱五架梁七檩前后廊式,重梁起架,五脊硬山顶。圆形石柱,覆盆式柱础,檐檩、阑额等饰墨线小点金彩绘。前廊内有关帝像赞碑,像阴线刻。南天门和关帝庙中间两侧,原有东西配殿各3间,建国前毁,1984年利用原墙基重建。
在这个院子里,才真正能感受到游人之多,多到了实际的,毫无夸张的摩肩擦踵的程度,院子中间那一圈铜锁足有几万只,都是游人们为了图个吉祥挂上去的。

出了南天门索道站

天桥

天桥走完就是飞云洞

出了飞云洞向下拍摄

出了飞云洞向左拍摄

出了飞云洞向前拍日出峰

南天门到了

南天门内的未了轩

游人们为图吉祥挂放的铜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