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炮追“机”(1)

标签:
军事绞杀战高炮炮手韩玉恒朝鲜 |
分类: 军史钩沉 |
(转自新中国之战)
1951年6月的朝鲜战场进入了阵地战时期,美国凭借空中优势,对我军阵地、交通要道、铁道桥梁狂轰滥炸,他们企图通过“绞杀战”切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削弱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作战能力和作战意志,猖狂至极,造成了我方很大伤亡。所谓绞杀战,就是对桥梁、铁路、隧道口、公路、铁路的交叉点,凡是难以修复的,破坏以后很长时间铁道兵不能很快恢复的地段,进行破坏,这样的绞杀战能有效的延误运往前线物资的时间,使得前线的战士们人无粮,炮无弹。同年8月,我空军、高炮部队相继入朝,开始了反“绞杀战”斗争。
清川江大桥是志愿军后勤补给及武器运输的必经之地。为了保护这个咽喉要道,1952年4月11日,高射炮511团入朝参战。就在二十天后的五月一日,对于511团的所有将士而言,战火的洗礼开始了。
清晨五点,太阳刚刚升起,并不炙热的阳光照在人的身上感觉很舒服。阳光下,志愿军高射炮511团作战参谋彭仕扬跟随团长到阵地最前方的五连检查战备工作。他们刚刚走上阵地,询问高炮的部署情况,突然间天空中传来了飞机巨大的轰鸣声。
敌人的来袭打破了阵地上的平静,团首长立即决定,将全团9个炮连全部36门高炮倾巢调出,投入战备。五月一号本是劳动节,可战士们没有想到,这场“劳动”来的却是那么的突然。
此时,敌机已经进入最前方的五连阵地,在此巡查的彭士洋,立即组织战士们进攻反击。而位于阵地最远端的八连的战士,随着飞机的渐渐临近,心跳也在逐渐的加快,他们坚守在自己的炮位上,等待指挥员一排排长韩玉恒开炮的号令。
当时八连使用的就是这种苏式单管37高射炮,由于是团里装备射程最短的高炮,所以战士们都称它为“37小高炮”。
在那个时代,单37(小高炮)要8个炮手。一炮手是方向瞄准手,二炮手是高低瞄准手,他还另外有一个任务,就是发射手,三炮手是距离装定手,他必须根据测远机,不断地报出敌人的距离,四炮手是航速装定手,他这个方向砣要跟飞机平行,五炮手就是装填手,六七炮手主要就是运输,弹药检查运输擦洗,这个都是由八炮手完成的。
此时,八连的4门炮也开始喷发着愤怒的火舌,每个炮手都表情凝重、神经紧蹦,这是他们第一次操纵高炮进行实战,大家都不敢有丝毫松懈,如果一个人操作稍有偏差,就会使整门炮错过最佳的打击时机。然而几分钟后,指挥员韩玉恒,却渐渐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对空作战,高炮射程有限,面对肆虐敌机,还是无可奈何。
为了确保绞杀战的成功,美军作战飞机达1400架,还把刚刚问世不久的F86战斗机派到了朝鲜战场,除此之外还有F84、F80、B-29等多种战斗机,它们的实用升限都能达到一万米以上。而八连使用的苏式37毫米高射炮,最大射高只有6000米。
看着远处的那些飞机,战士们对自己手中的仪器无论做何调整,都无济于事。即使偶尔飞机进入了射程,由于自己的慌乱,也错过了一些机会。此时,韩玉恒忽然意识到,我们与敌人的差距,不只是在武器装备方面,在人员素质及战斗经验上都有着很大的不足。美国空军的老飞行员,都是大学毕业,并且都有实战经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都经过几百次的战斗。
参加反绞杀战的高炮兵大部分都是步兵出身,勇猛与顽强有余,但冷静与敏锐不足,而高射炮恰恰需要战士在冷静中敏锐地寻找战机。短期的培训并不能使他们的作战意识发生变化,所以对于敌人的老练,战士们就显得有些初出茅庐了。
此时,敌机就在不远处的上空盘旋,如何才能把敌人引诱到自己的阵地上空呢?八连用炮轰炸打敌机,炮弹虽然在敌机下面爆炸,但对它造成一种危险,预想不到的是这样暴露我军阵地的目标,反而把敌人引进射程之内。在八连炮火的威逼下,敌人的战斗队形被打乱了,有的飞机误打误撞的进入了其他连队的火力范围,被击中、击伤,为整个团完成战斗任务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