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华网)
一路走了几天,天天都是吃了睡,睡了吃,军列基本上没怎么停车,可能是别的列车让行吧。但到了贵阳站,列车却停了好长一段时间,我们探出头去看,哇,铁道上多少股道叉上全是军列,除了兵列外,还有许多大炮、坦克、车辆,这是我头一回见到这么多的武器装备。场景非常壮观,又同向一个方向,那些铁路工作人员跑上跑下作疏导,忙到气喘喘的。
军列大概走了五天五夜,来到了入云南昆明,昆明就更热闹了,站台上、公路边、空地旁、所有地方绿压压的一大片全是军人,大炮、坦克、军车遍地都是。
我们是晚上到达昆明的,我们一下火车,马上被安排上了一辆小火车,这小火车很小,路轨和车箱大约是大火车的一半,所以不能睡了,只能坐著,据说这条小火车铁路是当年法国人修的,从昆明一直通往越南的首都河内。
小火车走了几个小时,到达宜良,我们下了小火车,又被军车拉到了一个军营,营房的主人己经上了最前线,只留下少数留守人员专门负责接待我们。营房空空的,但很整洁,我们不用打扫打开背包就可以睡觉了。留守人员为我们做饭烧锅炉,我们又可以好好地吃上顿安乐饭,洗上个热水澡,睡上个安稳觉。
来到宜良几天,我们都没有什么事可做,只在营区内走走看看,按规定,谁都不能外出。
从宜良向南约20多公里就是有名的路南石林风景区、电影《阿诗玛》的故乡,我想在这个非常时期谁都没有心思去看风景了吧。
后来陆陆续续又有其他的支边部队赶来这所军营,军营里的人越来越多,很快就把整个军营住满了。最远的北京、济南军区的兵都有。
大约过了个把星期,新部队的人来到军营,先是与送兵的干部们交接,移交档案和人员名单,最后的一道手续是办理人员交接,老部队送兵干部点名、出例站成一块块,直接就分到新的连队,新部队接兵干部清点无误后向送兵干部签收。仪式结束。最后送兵干部向老兵们致军礼后含着眼泪默默离去,老兵们也含着眼泪向老部队的最后一名老战友挥手道别。
我们10人被分配到11军32师工兵营舟桥连。接我们的是副连长张绍清。
第二天一早,我们按新部队的作息时间和要求生活,由于大家都知道来这里的目的,不用太多的动员教育很快就进入角色。
军车拉来了很多的作战物资,马上分发到每个人手里,副连长张绍清要求我们作战前适应性训练,就是穿上棉军装、打绑腿、穿防刺纲板胶鞋,背上背包跑步爬山,作山地作战的强体能训练。
直到79年2月9日,这天是农历新年,因为要准备打仗,只是随便加了几个菜就算是过大年了,更没有休假。
还是在春节期间,我们又乘上小火车向南开进,经过开远市来到了蒙自县,再乘汽车来到14军42师的营区,到达了我们这次千里迢迢历时20多天紧急支边的目的地,追上了先我们早到这里的新的作战部队----陆军笫11军32师,我们立刻被补充到工兵营舟桥连。
三战斗打响、配合作战
新连队只作了个简单的欢迎仪式便马上投入战前的准备工作。
32师原是一支乙级部队,师长姚永富、政委曲明耀。我们连长胡东年、指导员李廷忠、排长吴学珍,我被安排在二排六班任副班长。因战事原因,79年1月
12曰接到军委扩编的命令,32师一下子升为甲级部队。32师很多76年的老兵已提升为排长,当我们这些75年76年的老兵作为战斗骨干补充进来之后,战斗力大大提高。
可能是扩编的原因吧?32师作为昆明军区的预备队放在蒙自,而11军31师则作为主攻,己进入攻击位置。
在蒙自有一个军用机埸,每天不间断地升降各种纤击战斗机,在我们的头顶上飞出飞进。机埸周围许多高射炮昂扬炮首,许多地对空导弹直指天空。
在军营的一角的一排营房四周拉上铁丝网,还在修建及加固,是为了以后关押战俘的。我们已进入作战的最后准备阶段,学习越语喊活,制定立功计划,学习战埸纪律(其中就包括不得记录作战经过等等。)学习战埸自救、互救知识等等。为便于包扎,从营长到战士都清一色埋了个大光头。
由于我舟桥是重型装备,在战斗中起保障作用,但是在山区作战就不一定发挥作用,为此,连长胡东年让我给全连讲一课,题目是"战地急造军桥"。我和连长找来一些木料先行花了半天时间做好一个军桥模型。连值日官一排长夏国强集合全连,然后非常正规地向我敬礼:报告教员同志,全连集合完毕,请你上课。我赶紧还礼并说不不不,怎能让干部向战士敬礼。桉照条例,还是下口令:上课吧。是:再一次互敬军礼:坐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