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华网)
1984年7月12日的松毛岭战斗是最惊心动魄的一仗,我军最大限度地发挥炮兵优势,耗弹极大,给越军造成了惨重伤亡,而越军在这场进攻战斗中所表现出的纪律性和顽强精神,也深受对手钦佩,此战过后,14军获得了“丛林猛虎”的殊荣。
越军的战役决心是夺回老山,为此在我军前沿集结了数支王牌师团,对14军40师一个前沿步兵团形成兵力优势,计有:313师两个团,该师122团曾被越国防部授与“决胜团”称号;316A师及312师各一个团,这两个师都是参加过奠边府大捷的功勋部队,316师曾是著名的代乃阻击战中13军的打援对手;345师一个团,该师79年死守柑塘曾受13军重创;一个特工团(番号不详)。14军的优势是炮兵。
在这种压力下,越军313师经过短暂准备后,以一个步兵团的兵力,借助漫天大雾,企图偷袭我主峰各阵地,结果,遭我军重创后狼狈撤退。
1984年6月19日,越北二军区又以两个步兵团的兵力,在炮火的掩护下,向我松毛岭防御阵地发动大规模攻击,企图从我老山防御线的东线打开口子……尔后,沿松毛岭国境线向老山主峰发起进攻。最终,在我军的顽强抗击下,越军的进攻又遭到惨败。
在这种情况下,越军迫于国内的政治压力和民族自尊心的驱使,越南国防部、越北二军区连续几天召开秘密会议,在原苏联军事顾问的周密策划下,拟定了“84-MB-北光”计划。
据说,当时,我方的特工人员花费了很高的代价,才从情报贩子手里买回来这么一个计划名称,但具体内容却一无所知。
后来,尽管我方的情报部门动用了全部侦察手段,但越军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一直到六月底为止,我方针对这个情报的侦察也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后来,直到战斗结束,我军从被俘的越军营长口中才知道所谓的“北光计划”就是:越军从河内、老街、高平、凉山等地,从越军的精锐之师――316A师、356师、1师、炮三师、炮18旅、特工团、坦克团、工兵团等单位调集了8个团――共一万八千余人的兵力,经过周密的准备和实兵协同演练后,定于1984年7月12日向我老山地区发起大规模全线进攻,企图一举夺回老山……
由于此次作战会议是在越南河口省一个叫北光的小山村召开的,所以叫“北光计划”。
从1984年7月1日起,越军所有的无线电台停止使用……
越军前沿部队停止向我军进行的任何挑衅行动……
越军炮兵不再向我防御阵地和纵深发射炮弹……
交战的双方一时间处于对峙状态,整个老山战场出奇的平静……
面对这种极不正常的情况,我军各级指挥机关反复召开会议,研究、分析越军可能的企图。尽管当时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情报作为依据,但大战、恶战在即已在各级指挥员和一线防御部队中形成共识。因此,指挥部发出通知:各部队应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固和构筑防御工事、设置各种障碍、大量存放各种弹药。同时,命令兵种部队,特别是工兵、炮兵、通信兵,在5天以内必须完成大战、恶战所需的的各种保障。
在此后几天:
我军工兵部队用火箭布雷车向我防御阵地前沿抛射了30多万颗大小地雷,形成了东西长7公里、纵深宽500米的地雷区。
我炮兵部队积极与地方有关部门联系,征用地方车辆近800台,昼夜不停地从内地弹药库将大量的炮弹运到每个炮阵地。按照有关规定:每门炮的弹药基数一般都在0.75左右,最大量不得超过1.5个基数。而经此次准备,我军每门炮的弹药都达到了3个基数以上。同时,使用了先进的炮兵雷达监测系统,只要越军的大口径炮弹一发射,只需3秒钟,计算机就能准确的标绘出越军的炮兵阵地所在地和炮的种类,这对于摧毁越军的炮兵阵地将起到重大作用。
我通信兵配发了专程从北京空运来的先进的单边带电台和同步调频双边带电台,以保障主要防御方向的通信联络畅通无阻。
总之,老山战区已是箭在弦上、长矛在手,单等一声令下,利箭穿心,擒缚苍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