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游记(六)瞿塘峡

标签:
旅游 |
分类: 旅游摄影 |
白帝城就在三峡的第一峡—瞿塘峡峡口,所以从白帝城下来后,乘小游轮上了“江山11号”。眼前就是瞿塘峡口—“夔门”
瞿塘峡山势雄峻,两岸之山,上悬下陡,如斧削而成,有的峰高1500公尺。夹江峭壁,甚为逼仄,致使江宽不过百米,最窄处仅几十米。其中“夔门”山势尤为雄奇,堪称天下雄关,因而有“夔门天下雄”五字镌于崖壁。山势之外,瞿塘水势亦“雄”,它“锁全川之水,扼巴蜀咽喉”,有诗称之“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江水至此,水急涛吼,蔚为大观。对瞿塘峡的山水之“雄”,清代诗人何明礼有一首诗写得至为贴切:“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夔门,又名瞿塘关。两岸高山凌江夹峙,是长江从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大门。夔门两侧的高山,南名“白盐山”,北曰“赤甲山”,拔地而起,高耸入云。近江两岸则壁立如削,恰似天造地设的大门。白盐山系因粘附在岩石上的水溶液,主要含钙质,色似白盐而得名;赤甲山因含有氧化铁的水溶液粘附在风化的岩层表面,此山土石呈红色,如人袒背,故名赤甲山。隔江相望,一个红装,一个素裹,可谓奇景。两座山都是石灰岩,长期的风剥雨蚀,使两岸岩壁好似刀削斧砍一般,形成十分秀丽的片段景观。面江迎风之绝壁陡岩,虽然寸草难生,而各现异彩,这些色调和晨曦、晚霞、明月交相辉映,形成了“赤甲晴晖”、“白盐曙色”和“夔门秋月”等胜景。杜甫有诗咏那赤白两山:“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枫林桔树丹青见,复道重楼锦锈悬”。这里河宽只有百余米,把滔滔大江紧束得象一条沟壑,而通过的流量往往多达每秒五、六万立方米。“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用一“争”字,活画出夔门的赫赫水势。当游船尚未驶进瞿塘峡西口时,站在船头,抬眼望去,全景式的夔门雄姿便展现在您的面前。这时是摄影留念的最佳角度。现在,临江的石壁上,还刻有国民党抗日名将孙元良的“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十个行书大字,李端浩的篆刻“巍哉夔门”和行书“夔门·瞿塘”均历历在目。
我本在五楼“观景台”上,听说船尾甲板上有一位导游讲解的很出色,连忙下楼,果然并非妄言。是位女导游,三十多岁,文质彬彬,口若悬河。把个“瞿塘峡”讲的绘声绘色。甲板上挤满了人,都聚精会神的听着,看着。女导游还不时的提醒大家,抓住景点的精华之处,细致之处。
瞿塘峡西起奉节县白帝山,东迄巫山县大溪镇,长8公里,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不一会儿游船就驶进了巫山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