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三周,就将迎来《IT时报》第500期暨创刊10周年了。2004年那个百卉含英的春天,《IT时报》带着“和数字城市一起成长”的生机粲然绽放。为什么不叫“和智慧城市一起成长”?要知道IBM提出“智慧地球”是四年以后的事情,当时没人知道后来会有一个“智慧城市”的概念席卷全球。为了庆祝《IT时报》和信息时代相伴成长的十年,报社决定发起一个“信息生活这十年”征文、征图活动,邀请读者共同分享信息浪潮对我们生活的改变。
在“信息生活这十年”征集活动发布后,我忍不住写下一段话:“十年前《IT时报》创刊,那时没有3G、4G,没有iPhone、iPad,没有微信、微博,没有智能电视、微单相机;那时宽带是512K的,手机摄像头是30万像素的,移动通话是双向收费的,笔记本电脑是要卖一万元的;那时ThinkPad还属于IBM,VAIO还属于索尼,摩托罗拉还没有委身联想,诺基亚还没有并入微软;那时上班是用MSN的,网购是用eBay易趣的;社交网是用ChinaRen的,拍照还是用柯达胶卷的……十年过去,我们见证了信息时代的激浪排空,也历经了潮流生活的璀璨变革!”
过去的十年就像万花筒,缤纷却芜杂。作为一位IT媒体人,我能理清的思绪,只有在《IT时报》十年所做过的选题。
报社成立之初,我去新加坡采访,听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官员介绍“智慧国”计划,将100兆宽带接入国民家庭。我始终记得当时自己内心的震撼。从一个将512K
的ADSL作为宽带标准的城市,飞到一个光纤到户的百兆宽带的城市,不仅是跨越国境线,更像是跨越一个时代。在和新加坡官员交流时,我忍不住说出自己的感慨:什么时候上海才能赶上新加坡?而现在答案已在眼前,经过数年的城市光网建设,今天上海的普通市民家庭都已经可以接入百兆宽带。每次看到上海电信“百兆宽带”的广告,我总是会想起当年在新加坡的问题。
过去我曾多次报道过一家中国人办的企业,因为它在移动市场风光无限。这家企业不是华为,那时华为还坚守着永远不涉足手机的“基本法”;不是HTC,那时HTC的自有品牌刚刚蹒跚学步;更不是小米,那时还没有小米除非看多了穿越剧。这家企业是UT斯达康。当手机还不是每个人都用得起时,小灵通以其低廉的价格横扫九州,也使得UT斯达康一度成为纳斯达克的明星企业。然而随着手机资费的大幅跳水,不过数年,小灵通已匆匆跌出历史舞台,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今天想起来,已如同遥远的回响了。
《IT时报》很早就介绍过twitter。当时报社一位记者在采访中接连接触了几位美国人,在闲聊中听他们不约而同提到在用一个叫twitter的应用。我记得在编前会进行交流时,大家都在纳闷:一种类似公开短信的应用,怎么会如此流行,或许是因为美国人不像中国人这么热衷发短信?但既然这个应用风靡美国,不妨向国内读者介绍一下。报道twitter的文章刊出后,意料之中没有任何反响。后来,国内有了饭否、叽歪;再后来有了“围观改变中国”的微博。原谅我们当年的懵懂茫然,没有想到微社交的爆发,可当年又有几个人能想得到?
国内上市的第一款百万像素的手机是哪部?这问题好像很无聊,现在的手机摄像头动辄千万像素,百万像素给小朋友当玩具都没人要,谁会关心这个问题!但是我记得,是现在已退出中国市场的NEC
发布的N830,因为这是当年《IT时报》的头条新闻。当时业界都在关注:什么时候手机摄像头能达到100万像素?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到就像汪峰示爱子怡一样值得上头条。而现在回过头去看,彼此一脸茫然,当每个人都拿着千万像素的手机随时我拍我秀,乃至卡片机日渐式微时,有谁还想得起当年的百万像素手机?
……
这样的选题故事可以说上许许多多。我所能概括的就是——在和数字城市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当年我们以为望尘莫及的梦想,现在成了司空见惯的现实;当年我们以为生机勃发的创新,现在成了过眼云烟的古董;当年我们以为莫名其妙的异物,现在成了蔚然成风的潮流;当年我们以为惊天动地的成就,现在成了不值一提的过往……
更重要的是,这些听起来恍如隔世的变化,都只是发生在短短十年之间。《IT时报》仅仅走过年少十年,转回身看却像是历经沧桑。感谢这个信息技术勃兴的新轴心时代,它让我们阅尽繁华,却又千迴百转。过去的十年告诉我们,所有遥远的都不会遥远,所有惊奇的都不会惊奇;对下一个十年,我们将继续陪读者看遍信息时代的万千风景,慢慢把一切繁华看成沧桑,把一切波澜壮阔看成云淡风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