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两件事不会成为新闻:一是房价上涨;二是宽带提速。就在这个9月,上海电信开始两年来的第四次宽带大提速。在此之前,根据蓝汛、360 等不同机构发布的测速报告,上海的平均网速已是全国第一。在第四次宽带提速后,今年底上海的平均带宽将继续飙升到16M。想想数年前的512K,恍若隔世!
如果回顾一下最近两年上海电信的宽带统计数据,我们就能发现一条有意思的规律:2010年用户平均带宽4M,2011年平均带宽8M,2012年平均带宽16M,而2013年平均带宽计划达到32M……看出来了吗?上海的宽带速率每12个月就翻一倍!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上海速度”。
国内宽带水平落后一直饱受诟病,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因素。但就是在以512K铜缆为宽带标准的落后境况下,上海电信第一个制定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早在2009年,上海电信就以超前的国际化视野,在国内率先启动光纤入户建设,全力构建“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的城市光网。今天当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制定国家宽带战略、重建信息高速公路时,回头看看,就会发现潮起东方,上海第一个开启了光网时代的篇章。
尽管上海掀起了新一轮宽带发展的浪潮,但有时也会受到质疑:“什么免费升速到10M、20M,打开网页还是那么慢,上海电信就是忽悠!”但上海还真不是个忽悠风格的城市,因为市民担心宽带速率名不符实,上海电信专门推出了测速服务,向社会公开承诺——对因为电信原因网速不达标的用户进行赔付。如果市民家中网速真的没达标,我们就该对他说“恭喜发财”了,因为能从电信公司获得赔款。
上海电信的宽带已连续三年网速翻倍,人们由此产生了新的好奇——这种提速的频率能持续保持下去吗?中国的宽带发展能否形成一个标志性的“上海定律”?
IT领域有不少速度导向的定律,如摩尔定律: 微处理器的性能每18个月提高一倍;吉尔德定律: 主干网的带宽每6个月增加一倍;Kryder定律:硬盘存储密度每13个月增加一倍……这些定律有的精准有效,成为指引产业发展的准则;有的则过于乐观,尽管人们愿意用它来描述技术的突飞猛进,实际上却并未实现。但从光网的技术性能和应用前景来看,在一段时间内,上海的网速继续每12个月翻一倍理论上存在可行性。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上海电信作为国内宽带发展的“领头羊”,是否愿意创造“上海定律”,是否有足够的魄力与能力“将宽带革命进行到底”。上海电信启动宽带提速以来,4M升8M,8M升16M、16M升32M,都还属于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但在这之后,能否实现32M升64M,64M升128M,则属于目前难以想像的跳变,它考验着上海电信宽带发展的创新能力。
摩尔定律被奉为IT业的圭臬,但摩尔定律从来不是一个客观规律,而是一个人为推动的规律,英特尔的工程师年复一年的钻研,推动微处理器实现了每18个月性能提升一倍。早在5年前,就有人说摩尔定律走到了物理极限,如果英特尔放弃,摩尔定律早就可以宣布失效。但它至今仍然保持活力,全在于英特尔的工程师还在坚持挑战极限。宽带速率每12个月提升一倍的“上海定律”能否成立,同样取决于上海电信的创新能力——如何运营高速率、大数据的城市光网,如何创造宽带应用拉动用户需求,如何形成有投资回报的商业模式?
上海这座城市有什么值得骄傲?有人说刘翔代表上海的速度,姚明代表上海的高度;有人说磁浮列车代表上海的速度;环球金融中心代表上海的高度。不过我们知道,运动员再辉煌总要退役,城市设施再先进也会被刷新。上海的飞跃发展其实需要一个更恒远、可持续的城市象征。在全面建设智慧城市的今天,我们期待上海电信给出一个新答案:宽带代表上海的速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