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是社会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关注和做好孤儿的救助工作是全社会的责任。
2003年济宁市实施“朝阳工程”以后,发改局和小观镇才院村一名叫赵磊的孤儿结成救助帮扶对子。之后的四年,他们从物质帮助和精神鼓励两方面入手,让他再次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对赵磊来说,命运是不公平的。六年前,身有残疾的父亲在一次意外中身亡,紧接着患有精神病的母亲也不幸走失,至今杳无音信,接踵而来的灾难像两颗重磅炸弹,将一个原本就残缺的家庭打击得支离破碎、摇摇欲坠。那年,他只有十岁,本应在父母的怀抱中撒娇的年纪,却经历了巨大的人生灾难,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到了赵磊孱弱的肩上,洗衣、做饭、收拾家务、照顾年老的奶奶,赵磊开始做起这些在同龄孩子看来根本不可能的事。
当发改局的同志第一次到他家了解情况的时候,大家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所谓的家,就是破旧瓦房和相互搀扶的一老一小。奶奶年高体弱,孩子身单力薄,且无任何经济来源,加上因治病负债,家中一贫如洗。那天的赵磊表情呆滞,一句话也不说。此情此景他们感慨万千,心绪难平。婆孙俩无助的眼神,时时浮现在他们眼前。他们也有孩子,在自己的孩子衣食无忧,尽情享受着生活的快乐;小赵磊却过早地丧失了这个权力,连读书的能力都没有,小小年纪就要天天为生计发愁。
“父母双亡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如果再吃不上饭,上不起学,孩子的一辈子就毁了。政府把这个孩子交给我们,这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一定要尽到当父母的责任,以最大努力让小赵磊能像别的孩子一样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发改局局长当天就为些专门开会,会上大家达成了共识,确定由一位副局长和两位女科长具体负责赵磊的帮扶工作,并议定了几项救助措施:一是每年救助款物不低于2000元;二是要在“六一”儿童节、中秋节、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携带生活和学习用品看望婆孙俩,平均每月至少看望1次。党组会议后,又召开了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介绍了赵磊的境况,全局干部职工纷纷建言献策,捐款捐物,当场自发捐款达1000多元,全部用于对赵磊的救助。
新学期,当赵磊再次站在校园时,他兴奋地说:“叔叔阿姨们,我真的能继续上学了吗?”简短的一句话,说得在场人员心里都酸溜溜的。
以后的时间里,发改局负责救助工作的同志定期上门了解情况,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时给婆孙俩送去被褥、衣服、粮食、书本等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几个女干部还经常上门帮助他们收拾屋子,使这个破碎不堪的地方,终于有个家样儿了。四年来,全局干部职工共为小赵磊婆孙俩捐款捐物近万元。
“不仅要从生活上帮其需,更要从精神上壮其志”。一个人要对社会有所作为,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发改局同志们对帮扶的孤儿,不仅仅是给他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和思想上鼓舞他,使他成为身心健康、性格开朗、品学兼优的孩子。
生活的艰辛、沉重的负担使小赵磊从小生活在角落中,自卑心理很重,很少与人交谈。久而久之,造成他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为温暖鼓励孩子,发改局一位女科长于是每逢节假日,就把小赵磊接来家中住几天,平时也经常与小赵磊谈心,为他解答成长中的困惑,教他做人的道理,使赵磊体会到了母爱、亲情,逐渐克服了自卑心态。
小赵磊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都说他变得活泼开朗多了,爱说爱笑了,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村里的邻居们也说他变得更懂事了。去年小赵磊如愿考入了泽头三中!孩子的悄然变化,发改局的同志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都衷心祝愿他能有一个充满希望的美好未来。
小赵磊非常懂事,懂得感恩。每逢春节,小赵磊都会写信给这些帮助他的叔叔阿姨们拜年,还不忘汇报自己的学习进步。他曾经在信中这样写道:“我曾经是不幸的,因为我是一个孤儿,没有享受到象别的孩子一样幸福与快乐的童年,然而,我又是幸运的,自从我遇见了您们,遇见了发改局的叔叔、阿姨们,曾经是孤儿的我,便不再是孤儿了。是你们,圆了我的上学梦,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让我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一定要珍惜,好好学习,将来好报效社会对我的关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