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琴瑟》
(2010-05-19 10:15:36)
标签:
琴瑟锦瑟青春年华杜鹃李商隐蓝田杂谈 |
分类: 诗词歌赋 |
注释
①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一种多弦的弹拨乐器。李商隐妻王氏善弹此乐器。无端:无缘无故。 ②一弦一柱:叠句,一弦一弦,暗示情感之回旋往复,也可解为一音一阶。一条弦有两个固定弦的柱,上句言五十弦,可能指五十个弦柱(实为二十五弦)。 ③庄生句:《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偶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晓梦:清晨之梦,此时梦轻亦短暂。似有长夜难眠之意。 ④望帝句:《寰宇记》:“蜀王杜宇,号望帝,后因禅位,自亡去,化为子规。”子规,即杜鹃。春来杜鹃啼鸣,直至口中出血而不止。春心:杜鹃在春天啼鸣,望帝化为杜鹃之愿,谓之春心。 ⑤沧海句:明月照着宁静的海面,粒粒珍珠闪着银光,仿佛盈着泪水。珠有泪:传说南海有鲛人,其泪能出珠。此句,珠即是泪,泪即是珠。在柔美月光和宁静海面的背景里,这个盈着泪水的女子没有出现,但她的美,跃然纸上而非语言可以表达。 ⑥蓝田句:阳光洒在蓝田山上,远远地点点玉闪着光,忽明忽灭,仿佛灵玉生烟。蓝田:山名,今陕西西安东南,山中产玉。上句,静如水之美(阴性美),此句,动若火之美(阳性美),皆写美女形态。 ⑦惘然:迷惘的样子。末两句诗说出一个真理:人生自然有悔,当我们面对值得珍惜的,往往盲目,不识其价值,等到觉悟时,已然错过。写作背景
李商隐作此诗时,近五十岁。他39岁时(851秋),妻王氏去世,后来归家,作《房中曲》(此为悼亡诗)云:“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据此,不少人认为《锦瑟》是一首悼亡诗。我以为不如说是“追忆诗”,既有“悼亡”之情、“自伤身世”之感,更有对青春年华的痛惜、对美(妻子的美、恋人的美、琴瑟之音美)的难以忘怀(诗人以发现美、表现美为天职。)赏析
此时李妻已去世约十年,从诗的整体的悲痛程度看,也不似纯粹的悼亡,倒颇有几分超然的意味。本诗之所以难于理解,在于中间四句,连续用了四个典故,它们究竟用来说什么?让我们先看首两句:精美的瑟有五十条弦,每一弦都在追惜青春年华。“思华年”三字很关键,表明这可能是一首“追忆诗”,具体追忆了什么呢?就在中间四句里。再看末两句:追忆那往昔情景,可惜只是一片茫然。“此情”二字也很关键,表明追忆的是“情”(不只是爱情,还有情景、情状)。第三、四句说的是梦、思念、生与死(死的主体在李商隐的诗中时常出现),第三句中似含有对庄子的崇敬、希望如庄子一样地超然对待生死的心态。第五、六两句描写的是记忆中的美女子的形象。首两句与末两句相互呼应,这样,就不难理解中间四句了:目睹琴瑟而忆起的件件往事或弹奏琴瑟时的联翩浮想:青春、梦、生与死、思念、泪水、玉女如烟……追忆青春年华,更追悔青春年华。李商隐追忆的人也许不只是他的妻子,也包括他曾爱恋过的人,此其一;其二,本诗除了追惜爱情,也包含表达自伤身世、怀才不遇、政治上失意的怅惘之情,在怜惜爱人的同时怜惜自己(感“怀才不遇”,就含有怜惜自己的情感)。实际上,诗人怜惜爱人之情与怜惜自身之情统一于诗中;诗人在个人感情上失意的情绪与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情绪统一于诗中。李商隐对人的心灵世界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发现和表现,他善于从整体上表达内心世界的图像,而表达整体则是难以清晰和精确的(比如老子的“道”的概念就是模糊的,这个“道”乃自然整体之“道”,唯有模糊反而才能准确),因而他的诗常常显得朦胧多意、情真韵厚。总之是以“情”为基础,以表达情、表现美(语言美)为根本,诗歌意义的准确性倒在其次;以“情”观“景”,以“情”领“意”。
琴瑟
qín sè
名词
[be on friendly terms] 比喻夫妻感情和睦
窈窕涉女,琴瑟友之。——《诗·周南·关雎》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诗·小雅·常棣》
qínsè-bùtiáo
[unadjustable]∶比喻政令失调
琴瑟不调,改而更张,虽明旨已行,犹宜消息。——《魏书·崔光列传》
[discord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比喻夫妇反目
泾阳君与洞庭外祖世为姻戚,后以琴瑟不调,弃掷少妇,遭钱塘之一怒,伤生害稼,怀山襄陵。——
《太平广记》引无名氏《灵应传》
比喻夫妇情笃和好。元 徐琰《青楼十咏
言盟》:“结同心尽了今生,琴瑟和谐,鸾凤和鸣。”明沈受先《三元记团圆》:“夫妻和顺从今定,这段姻缘夙世成,琴瑟和谐乐万春。”亦作“琴瑟和好”。《聊斋志异孙生》:“孙由是琴瑟和好。生一男两女,十余年从无角口之事。”亦作“琴瑟和同”。《群音类选<诸腔类点绛唇>》:“愿心儿折桂乘龙,怎能勾鱼水相逢,琴瑟和同。”《诗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后用“琴瑟相调”比喻夫妇感情融洽谐乐。元王子一《误入桃源》四折:“今日也鱼水和谐,燕莺成对,琴瑟相调。”明汪廷讷《狮吼记抚儿》:“琴瑟相调,芝兰又吐,三迁慈教推贤母。”亦作“琴瑟调和”。《群音类选<玉钗记桂亭赏月>》:“琴瑟调和,百年相聚。”
侯宁作
百年浮沉老酒中,
千般滋味放歌吟;
万里河山沉大梦,
一道红霞贯九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