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hana
hana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637
  • 关注人气:4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2010-06-25 08:40:07)
标签:

hana

花的绽放日志

鸡鸣寺

明城墙

古冢

杨廷宝

东南大学

1912

南京

旅游

分类: 旅游


喜欢南京,最早是源于对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的渴望。只不过,自己的成绩没有那么优异,所以应该算是留了小小遗憾。

 

在没有去到南京之前,我的印象是这样的:南京,是一个充满了南南北北混合的矛盾体。既满富着严肃的历史,也夹杂着喧嚣的市俗。深刻,却也浅薄。沉重,却也新潮。相对于北京的大气,感觉上满大街晃荡的都是爷们,随便拉出来个人就是一条汉子,南京比不得。相对于杭州的秀美,那俏佳人独倚美人靠的柔美幽肠,那你侬我侬两两相望的依依离情,南京比不得。在看似非常尴尬的境地中,南京人却反而活的自有滋味,不温不火。

 

就是这样一种混搭,南京是学问的府第,也是征战的城墙,更是生活的弄巷,可高可低,兼容性强,于是才能显得如此丰满。单看大街小巷的菜系,就可知这里融合了来南来北往的风情。偶尔不小心拐进偏巷,那一栋栋的老建筑,时间恰好地停在了某处,得见南京独有的气场,古意岸然。我倒是总在幻想,透过鸭血粉丝汤升腾的热气,望一望那旧时的城墙。仿佛一切艺术的历史的,在南京这个城市,都最终回归于日常。

 

杭州的美美于春日,莺声燕语。南京呢,大概最适合的是秋冬,萧索感衬托着沉寂的陵墓。回来的火车上,我对X说,等到黄叶落满大地,一定要再来一次。

 

作为第一次去南京的人,走一走最经典的景点是必然。

 

先大致的概括一下,南京最大的特色就是十朝都会,作为过那么多次的都城,必然也经受过无数次的交战,能遗留下来的东西自然是宝贵至极。其中遗迹最多的两朝就是明朝和民国。

 

如果对于南京很有兴趣的朋友,推荐大家一套书籍,就是朱偰金陵考古三种,包括了三本书分别是《金陵古迹图考》,《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如果你厌倦所谓踩点式的旅游,想深究一下城市背后的历史文化,真正的看懂南京这个城市,这套书一定会喜欢。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作者的博识和考证历史的全面精确,加上又是古文体式,就需要读者具有相当足够的功底,不然就会有些对牛弹琴,最后肯定是惶惶然的瞌睡去。这本书应该归类到做学问的地步,而非一般的旅游攻略。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作者是经济学的博士,难以想象文辞居然如此之好。他初到南京就被其宏大的气魄和深邃的历史所深深吸引。于是乎不辞辛劳,前后历时三年,背着一架相机,徜徉于山水与历史之中,对南京周边的史迹进行了实地调查。举凡古代的城郭宫阙、陵寝坟墓、玄观梵剎、祠宇桥梁、园林第宅,均在考察、测绘范围之内,非常详尽。通过阅此书,既可以系统的了解南京,也可一睹某些永远逝去再以难以恢复的文明。扼腕叹息的同时亦告诫后人,城市的快速更新带来的副作用也许是历史的毁灭。读书,读书,不过是在思古的同时,也深省一下现今。拍一段自序,以供欣赏。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朱偰老师还有两本谈论北京皇家宫廷的书,分别是《元大都宫殿考》和《北京宫阙图说》。

 

说的有些远了。还是回来继续我的总结。不然感觉像愤青。

 

明朝以秦淮文化,旧城以及古冢为主。十里秦淮,妓院与国学并存是独有的风景,夫子庙如今繁华依旧,但多少沾染了类似于义乌小商品市场般的喧闹感。旧城,讲到南京的建城史,就都会讲南京依山水格局而建,内十三外十八,明城墙是很值得看一看的遗迹。古冢最著名的便是明孝陵,当然也还有许多大小官员的墓葬。

 

民国建筑分为四种:政府官邸,陵墓,学校和民居。政府官邸最著名的也就是总统府了,各大旅行团的必经之地。近年来在总统府附近修了1912,就是酒吧街区,类似于杭州南山路的那种感觉。至于陵墓,中山陵名声在外。学校的话以南大和南师大最为悠久,历史建筑也最多,东大也保留的大礼堂颇具浪漫主义色彩,学校周围小店众多,咖啡馆、小吃店、音像店,数不胜数,走一走,倒是悠闲得很。民居值得看的就是大官的府邸。但一般大多藏得太深,而且到处都有,找起来且要做做深功夫,匆匆一瞥还来不及欣赏,这也是我必然要一去再去南京的原因之一。颐和路上面有个别墅区也可以走走,离南师大也不远,还可以路过著名的南京十大最美的街道之一的北京西路。

 

说到底,南京最主要的特色就是沉淀在城市中的历史遗存。所以用步行去丈量和领略城市变得格外有意思。我们的行程基本就是第一天紫金山区暴走(包括古鸡鸣寺烧香,明城墙,明孝陵,中山陵以及灵谷寺)。第二天学校风情游(明故宫,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以及先锋书店)。不外乎一个“走”字。感觉还是时间太短暂,不够尽兴。

 

用地图圈示了主要的景点,对于南京可以有一个系统清晰地了解,供参考。当然这些只是比较著名的景点,还有些小的却也很有滋味的地方就听我下面慢慢道来。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6月4日周五,在杭州的落日余晖送别下乘坐客车去南京,到达的时候已经是十一点左右了。在南京进城的高架上,右手边赫然地伫立着由法国人设计的南京火车站,钢材与玻璃配搭,现代化无比。再往左手边一看,烟雨蒙蒙的玄武湖居然就在眼前。建筑与环境完美的融合,难怪啊,可以称之为中国最美的火车站。

细细的雨丝落在身上,有些微寒。打车到酒店马上就洗洗睡了。要卯足精神和养足体力,好好应付第二天的徒步。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6月5日,一扫昨日的阴霾,天气晴好。倒是要感谢昨夜的微雨,让南京变得清朗,空气里含着微微的湿度,才能幸免了火炉的炙烤。伸了个大大的懒腰,太过兴奋,六点多就从床上蹦了起来。南京啊南京,我终于来了。

步行去古鸡鸣寺烧烧一柱清香,顺便体会南京的早晨。“鸡鸣春晓”为金陵四十新景之一,想来还是应该早晨去看,来的有味道。

 

我们住在白下区延龄巷63号的汉庭快捷酒店,价格实惠,出行便利,干净整洁,但特色说不上。先看一下我们徒步的路线图,历时一个小时左右。其实,对于城市而言,所谓的景点,也就是去个一次两次,而城市的面貌和城市的氛围,才是整个城市最贴近的因素所在。要真正的了解一个城市,定是要去大街小巷串串的。历史与人情迂回在街巷里,延续着人民,家族和城池的记忆。

 

湖蓝色的表示我走的路线,深蓝色的是google推荐的最短步行路线。数字表示比较重要的建筑节点。从户部街一直往北,直至鸡鸣寺路。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1:在户部街上的芭比馒头吃了早餐,鲜肉包汁水很多,浓香扑鼻,豆浆有我喜欢的无糖型。路边小店能做成这样,干净整洁,味道可口,已经算不错了。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沿着太平路一直走,在民国时期,太平路由于地处南京市中心,北通总统府,南联夫子庙,是南京最繁盛的街道之一。如今,道路两旁的梧桐树已非常茁壮,掩映着或新或旧的房屋,在这个阳光不太浓郁的时刻,显得特别美好。温柔,安静,仿佛闻得到自己的气息。

 

十里秦淮的箫声都退去,六朝故都静如处子。

 

我爱南京的街道,老旧却整洁。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2:新世纪广场,就是一般的商厦。在这里看到了一辆婚车,看来是个好日子。

第二天的早饭是在这里的肯德基吃的,碰到了一位年老却很有精气神的老奶奶在推销报纸。X说,定是家里有变故,所以这么大年纪了还来卖报纸,X是有怜悯心的好孩子。她没有刻意的推销,但一卖出报纸,就会温和的说,祝你们开心,是有涵养的老人家。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3:被偌大的昆曲广告所吸引,一直想去苏州,听一曲游园惊梦,于沧浪亭内,抿一口碧螺春,融化在昆曲唱腔的细腻婉转里。再细看,后面的白色纯净建筑物就是南京图书馆新馆,在这个城市,总是遇到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或者是交锋。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4:1912,灯红酒绿的生活还未苏醒,在晨光下,这片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显得朴素而多少又有点沧桑,也许,抛却浮华后,才现出本色吧。夜晚,这里又是另一番光景,用历史给都市调味,带着迷醉与幻梦,小资们大可去享受一把。

 

其实类似的改造已经遍布于中国了,像上海的新天地,像北京的798。旧建筑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功能,单纯的保护又举步维艰,与其荒废,倒不如改造,也不失为一种出路。结果是好还是坏,只能留给后人去评说了。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笼子巷住宅A座,建于上世纪30年代,属英国半木结构建筑风格,具有欧洲乡村别墅特点。所谓的古城就是如此,路边随意的一幢建筑,动辄就是百年的历史。而街道,更是加强了其情调。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5:在东方珍珠饭店的十字路口,我们转进了小巷——成贤街,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想起的就是很小的时候看过的一个电视剧《珍珠传奇》,呵呵,老了就开会容易怀旧。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6:南京图书馆老馆,由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设计。有了新馆,不知道老馆会何去何从?隐藏于角落的旧建筑是不是能延续这座城市的书香文脉。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7:杨廷宝故居,成贤街104号。如我上面所说,在南京,像这样遗落在城市各处的名人故居比比皆是。如果不是刻着“杨廷宝故居”的小石碑,估计我们就忽略了。未能得进,找了一张网络图片,看起来朴实无华,却很有格调。不知道下次有没有方法可以进去一窥究竟。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至于杨廷宝何许人也,只能笼统的说他是建筑大师,他参加设计了北京天安门广场和北京十大建筑,是近代建筑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若想进一步了解,自己搜索吧。

 

成贤街路不宽,两旁种满了香椿树,绿叶繁茂,配合上东南大学的文化氛围,刚刚好。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8:东南大学,时间较紧只是匆匆的路过而未能踏足。前身是国立中央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大礼堂是欧洲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绿色的穹顶很具特色,成为了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图片来自网络,揣摩着应该是秋天的气象,微微的萧索。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9:南京市人民政府,原为国民政府考试院。中国牌坊式的大门,颜色颇为艳丽,柱顶是传统的云纹图案。原本为三开间,如今已经改造成了五开间。配上了门前精心修剪的花草,倒是雅致大方。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外围房屋的檐口是新绘的彩画,模仿旧制,虽然新是新了点,但与整体是协调的。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就在大门的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空地,还算不得是公园的规模,很多精神抖擞的中年人在锻炼,一丝不苟的动作,颇为专注的神情。想起中国境内很多的政府部门,门前都是清一色的冷落,庄严地排斥着世俗。政府的严肃与民众的清闲却在这里汇聚,这是何等包容的城市啊。

这两天,到哪里都可以得见市民活动的场面,生活多彩且安逸。不知道比起成都人的洒脱来,是不是还是略逊一筹呢?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10:在十字路口看到了古鸡鸣寺的牌坊,再走5分钟左右就到达了目的地。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第一个景点:古鸡鸣寺。

 

岚烟六月下金陵,草长莺飞满城碧。
鸡鸣古佛叹众生,不肯回头空矇意。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背景介绍:南京鸡鸣寺,又称古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东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位列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清朝康熙年间曾对鸡鸣寺进行过两次大修,并改建了山门。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临寺院,并为这座古刹题书了“古鸡鸣寺”大字匾额。

 

 

寺祀观音,每逢旧历六月十八日,进香者络绎不绝。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时辰尚早,鸡鸣寺里人还不是很多,即便是有人,来的也都是虔诚的香客,大包小包的东西都是供奉给佛祖的,显得格外幽静。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门票是5元每人,称为香花券,在门口有个阿姨,特别的慈眉善目,会请你每人拿一炷香,免费的。不知道为什么,看她对我笑,我会觉得很温煦,是有柔软心肠的好阿姨。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因为鸡鸣寺是依山而建的,所以需要慢慢的往上爬,佛殿也因此而显得错落有致,层层叠叠,唯有药师塔倒是鹤立鸡群般的高高在上。七层八面的药师塔高约44米,入内可以登高望远,俯瞰大半个南京城,将湖光山色尽收眼底,需另加门票五元,绕塔而行的走法颇有讲究。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到了铜佛殿就有比较开阔的场地,烧香奉香都有规定的场地,井然有序。很多人在空地上用钱币丢香炉,大概是相信钱币穿过香炉顶部的孔洞就会给人带来好运吧。我最喜欢点香的处所,里面的香烛积满蜡痕,跳动的光,上升的烟气,马上会让人有种轻飘的错觉,灰突突的玻璃上浅浅透出绿叶,添了新彩,感觉时间也如烛蜡般凝固了。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观音殿里,有很多尼姑在诵经,古鸡鸣寺已从从香火道场逐步的转为尼众学修道场。由于殿内的观音朝北,故有 “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 的名联。众生不可能都回头,只要能坚持日行一善,便可称善于凡尘了。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古鸡鸣寺的“百味斋”素餐馆很有名,时间不对,只好待下次再来一尝了。

 

想静一静心,可以来鸡鸣寺,想访一访古,也可以来。是很喜欢的一个地方,据说樱花开时,会更有灵性。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再往后走,就出了鸡鸣寺,在这里有个口子可以直接上明城墙,很方便,下篇再继续说其他的吧。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晚上要去上海,最近一直贪玩,有些玩野了。

 

把旅行变成了一种习惯。想把自己的状态也变成一幅画,在美院学生毕业展上看到的一幅画,深蓝的湖,自由自在的漂浮。。。

 

古旧光华,金陵初见——南京之夏(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