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归 来 吧,马 门 溪 龙.

(2013-07-24 17:35:23)

归 来 吧,马 门 溪 龙.

     凡是到过甘肃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敦煌、大地湾和黄河古象的;可是,即使是在甘肃生活过几十年的人也很少有人能说得出,甘肃还有亚洲最大的恐龙? 兰州的马门溪龙 !

 

         一群找石油的地质队员们。在海石湾北山的马家户沟发现了鳄鱼和恐龙化石。这消息一传出.立刻震惊了中国古动物学界。

 

     兰州的马门溪龙,是指在兰州海石湾发现、挖掘的一只亚洲最大的蜥脚类恐龙,按照动物属种分类,我国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先生将其定名为合川马门溪龙。

 

    4亿年以前,如今的兰州海石湾一带。还是一片浅水湖泊。那时的海石湾,气候温暖湿润,正是恐龙繁衍生息的好地方。湖畔的陆地上,林木茂密,跃龙、剑龙等各种食肉类恐龙时隐时现。马门溪龙虽然是恐龙中的‘巨人’:但它性情温和,不喜欢与别的同类争斗,常常独自在五六米深的浅水中寻找食物。水里呆的时间长了,它也登上湖畔寻觅食物。因为它头很小而身体巨大,必须一刻不停地吃食物,才能维持生命。一天,一只马门溪龙刚刚爬上湖岸,正在绿茵茵的草地上蹒跚而行,突然,一声凄厉的嗥叫,从不远的树林边传了过来。它抬头望去,只见一只剑龙张着血盆大口,正在扑食一只鳄鱼。它伸长脖子,咆哮一声。相把剑龙吓跑,没想到那家伙恼羞成怒,撂下鳄鱼。从后面一跃而起,狠狠咬住了它的尾巴。马门溪龙疼痛难忍。大吼一声,甩起尾巴,朝剑龙打去。剑龙‘嗥嗥’嚎叫着逃走了,但马门溪龙的尾椎还是被咬伤了。它忍着疼痛,一步步又向水中走了回去。

 

    马门溪龙的伤口很快愈合了,只是那地方隆起了一个疙瘩。它并不在意,照样在浅水中寻觅食物。有时,照样爬上湖岸,啃食草滩上的嫩草叶儿。这天。这只马门溪龙刚刚爬上湖岸,突然,一道蓝光从湖面掠过。‘轰隆’,一声,脚下裂开一条大缝,大地震发生了。马门溪龙来不及奔逃,便被陷进裂缝,紧接着,又是‘轰隆’,一声,裂开的地面又合扰到一起,整座山川都不停地摇晃起来……

 

    大地震把这只马门溪龙埋进了地下,从侏罗纪到白垩纪,又从第三纪到第四纪,被埋进地层的沉积物变成了紫红色的砂岩,马门溪龙也被石化成了化石。可是,它却始终被深深地埋在地下,整整与世隔绝L

 

    4亿年后,才又重新回到了太阳底下。但这已不是它生活过的那个侏罗纪恐龙时代,而是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公元1947年。

 

    那是1947年5月,中国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的勘探处在兰州海石湾地区勘探石油,处长是著名地质学家、玉门油矿开拓者孙建初。他们安营扎寨,在大通河畔的川地里钻井采集岩芯。这天,风和日丽,天朗气清,孙建初派队员苗庆祥到北山上的几条沟里去采集岩层标本,自己留在营地整理采集的岩样。中午时分,苗庆祥兴冲冲走了回来,老远就喊:

 

    狲处长。马家户沟发现了化石!”

 

    孙建初一边继续整理岩样,一边问:

 

    “哪个纪的?什么化石?”

 

    ‘这倒没弄清楚。我跟一个雇工挖了好半天,还没挖出来,可能很大呢。’苗庆祥回答说。

 

    ‘哦,大块化石,咱去看看。’孙建初撂下手里的活,站起来说:‘咱这就走。”

 

    他们赶到马家户沟,在一层上紫红色的砂岩下挖了整整一下午,直到太阳落山时,才挖了出来,仔细一辩认,竟是一块比较完整的带下颌的鳄鱼骨化石。

 

    苗庆祥轻轻抚摸着刚刚挖出的化石,兴奋地说:‘这样完整的鳄鱼头骨化石,还是首次发现呢。”

 

    孙建初微微一笑,视线从鳄鱼头骨化石转向面前的紫红色砂岩,若有所思地说:‘这种上侏罗统享堂群地层中,有鳄鱼化石,就有可能还有恐龙化石呢。”

 

    第二天,孙建初和苗庆祥再次到马家户沟,果真从另一处紫红色砂岩中找到几块恐龙骨骼化石。他们将鳄鱼头骨化石和几块恐龙化石分别装箱,运往南京中国地质调查所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身)。古脊椎动物学家们精心修复,深入研究后断定,海石湾地区为丰富的爬行动物化石产区,有着重要的保护挖掘前景。

 

    消息传出,顿时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古动物学界。

 

    于是,1948年,中国地质调查所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米泰恒、刘东生奔赴海石湾;

 

    于是,1955年,西北石油局民和盆地采油队再次进入海石湾;

 

    于是,1956年,刚刚成立不久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又派出黄为龙带队的考察队,来到海石湾。

 

    近10年间,古生物和地质科学工作者先后4次集结海石湾,在马家户沟、上盐沟、韩家户沟的上侏罗统享堂群地层中,除了挖掘、采集到相当完整的蜥脚类恐龙骨体化石外,还采集到一些显然属于剑龙的脊板化石和一件可能是兽形类的小脊椎动物化石。

 

    这,无疑就是L 4亿年前那场恐龙恶斗和大地震留给今天的记忆。马门溪龙在北京中国古动物馆展出。人们争相一睹这只亚洲最大恐龙的风采;可谁都不知道它的老家却在西部高原的兰州。

 

    挖掘、采集工作结束后,这些化石全部装箱,运往北京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此,兰州的恐龙便告别了兰州,断绝了同故乡的任何联系。

 

    当然,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科学家们并没有冷遇这位从西部高原上接来的‘客人’。他们对这批恐龙化石逐个进行了鉴定、研究,还反苗庆祥、孙建初最早采集的鳄鱼头骨化石定名为苗氏孙氏鳄。这项研究工作由中国古脊椎动物学泰斗杨钟健先生亲自主持,他还亲自撰写了付肃永登海石湾北中生代爬行类化石之发现》和伸国的新蜥脚类》两篇论文,总结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在兰州的恐龙发现10年之后,地质学家们又在四川省合川县发现一具比较完整的恐龙,这只恐龙化石也被运往北京。

 

    当时是1964年初秋,正是硕果满枝的季节。杨钟健先生兴奋异常,找来自己的得意门生赵喜进,商量着说:‘我想将甘肃永登的蜥脚类标本同四川合川的标本,进行对比研究,再装架复原,你有兴趣吗?”

 

    赵喜进1960年刚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回国,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有着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他满心欢喜地说:‘跟着杨老师干活,我求之不得哩。”

 

    兰州海石湾出土的这种恐龙,是包括现今动物在内的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把它们的骨骼按结构装起来,有22米长,仅骨化石就重达1000多公斤,估计活着的时候,体重在四五十吨。因此,鉴定、研究和装架工作十分艰巨。在杨钟健先生的主持下,古脊椎所全所行动,开始了对甘川两具恐龙装架、复原的战役。

 

    冬天来了,滴水成冰。当时的条件又很简陋,装架大厅里没有暖气设备,还敞着风,杨老他们顶风冒雪,从未中断。腿脚冻麻木了,手指发僵了,他们到火炉旁烤烤手,暖暖身子,又继续工作。就这样,从1964年的金秋直到1965年的初夏,两具恐龙的装架、复原工作才算完成。其中以四川合川出土的恐龙化石为主,装架的恐龙正式命名为合川马门溪龙正型标本,运回成都地质学院保存;兰州海石湾出土的恐龙,被命名为合川马门溪龙副型标本,一直珍藏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1994年10月,中国古动物馆建成,这只恐龙又同甘肃出土的另一只古动物黄河古象一起,成为该馆的两件镇馆之宝。广州、南宁、郑州等10多座大、中城市还都将这只恐龙复制,建立了恐龙馆。如今,全国每天有数千数万人站在中国古动物馆或是各种恐龙馆的这只恐龙和它的复制品前,无不惊叹这只恐龙的壮观和地球历史的久远,可是,没有一个参观者能知道,这只亚洲最大的恐龙,它的老家却在西部高原的兰州。甚或连一些年轻的讲解员也说不清楚,这只恐龙的故乡到底在四川,还是甘肃?

 

    最近,记者访问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当年倾其半生心血研究这只恐龙并为其命名的杨钟健老人已经作古。他的学生、国内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赵喜进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徐星热情接待了我。赵喜进教授如今是全国古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际古脊椎动物学会和国际恐龙学会会员。他详细向我介绍了当年跟着杨老研究、装架和复原甘肃和四川两具恐龙的经过,关陪着我参观了中国古动物馆。

 

    中国古动物馆与北京动物园对门相望,中间只一条马路相隔。古动物馆大楼造型别致,巍峨壮观,楼上的浮雕馆标就是馆藏的这只马门溪龙。一进展厅。4条石柱似的恐龙腿骨首先映入眼帘,抬头望去,长长颈椎之上一只蛇形小头,却已伸向二楼。只见它尾椎轻轻后拖,颈椎和头部稍稍向右弯曲,并逐渐升高,像是在缓缓行进中低头觅食,神态安详、悠然。站在这样的古代动物身边,一种生命的久远和历史的苍凉感顿时油然而生。

 

    赵喜进教授指着这具古代的庞然大物,对我说:‘这种恐龙是目前中国,也是亚洲发现最大的蜥脚类,我们将甘肃的标本同四川的标本进行了比较研究。两者的肠骨、坐骨、股骨、距骨结构都非常相近,颈部和尾部的长度也大体相近,只是个体略小一点。我想另定个新属,杨老说,就叫马门溪龙,与四川的互通有无。所以四川的叫I号标本,就是正型标本,甘肃的叫Ⅱ号标本,也就是副型标本。”

 

    听着赵教授的介绍,我的心里顿时感到一种无法名状的激动。L 4亿年以前,就在我们今天生活的这块土地上,曾经有过一只恐龙,与南国的另一只恐龙同时雄距甘川,驰骋天下。如今,那一只恐龙的名字早已名扬全国,我们甘肃出土的这只恐龙,也在40年前就已定居北京,而我们这些恐龙故乡的人们,却至今仍不知道这段辉煌的远古故事。有识之士四处奔波,甘肃省博物馆积极筹建‘甘肃自然资源与古生物化石陈列馆’:阔别40年的恐龙重返故里的日子一天天临近。

 

    也并非所有甘肃人都不知道甘肃还曾出土过亚洲最大的恐龙这件盛事。在兰州市红古区下海石湾村有一个农民就曾为这件事四处奔走呼喊。这位农民叫张立功,下海石湾村人。1947年,孙建初、苗庆祥挖掘鳄鱼头骨和恐龙化石时,他还是个才十一二岁的小孩子。就跑前跑后,跟着地质队员看他们挖‘龙骨’。后来的几次采掘活动,他也都给予过一定帮助。再后来,听说从海石湾挖出恐龙化石已经装架复。原,在北京、天津展出。他兴奋得几夜睡不着觉,就给曾经来海石湾挖掘、采集恐龙化石的黄为龙先生写信,请黄先生为他寄一张装架复原的照片来。黄为龙先生不忘这个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农民兄弟,很快便从天津寄来了装架复原的恐龙图片,还寄来了一本英文杂志,书里第一篇文章就是杨钟健先生用英文写的伸国的新蜥脚类。

 

    张立功不懂英文,便拿着这本书,到处请人翻译,求人写文章介绍海石湾出土的恐龙。于是海石湾出土恐龙这件事在红古地区传开了,引起了人们的振奋。前几年,红古区政府还曾设想,就在恐龙出土的海石湾建一座恐龙博物馆,但终因经费不足而不了了之。

 

    另外两个重提兰州恐龙的有识之士,就是省博物馆副馆长、全国一级文物鉴定组专家张朋川和该馆自然部主任张行。他们俩从去年底就策划着,要在重新修复开放的省博物馆里,增加一个‘甘肃自然资源与古生物化石陈列馆’,0甘肃是全国出土古生物化石较多的大省,黄河古象驰名中外,可是,若展馆中仅一只古象,陈列就显得有点儿单薄。为了使陈列更丰富精彩,他们想到了恐龙,想到了曾经轰动全国古生物学界的海石湾出土的恐龙。于是,他们一边翻阅资料,一边外出调查。结果,比他们的预料更令人满意。馆长初世宾更是积极赞同并支持这个策划。他当即作出决定,重新复制一件兰州海石湾的马门溪龙模型,使之与黄河古象同时展出,交相成辉,增强甘肃人民的自豪感。

 

    于是。一份申请专项经费的报告,立刻送到了上级主管部门:

 

    于是,各种联系协商复制事宜的函件,频繁往来于兰州、北京之间;

 

    于是,迎接恐龙回老家的筹备工作,在1998年的春天,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3月中旬的一天,我同张朋川、张行在兰州市红古区上海石湾村,找到了当年曾亲自目睹了恐龙化石挖掘工作的张立功。他已60多岁了,头发也已花白,可脸色黑中透红,仍很健朗。他领着我们爬进当年最早发现鳄鱼头骨和恐龙化石的马家户沟,一路不停地讲着当年的故事。经过几十年的风雨侵蚀和山洪冲刷,当年挖掘恐龙化石的现场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在一层紫红色的砂岩中,张行还是找到一块两厘米大小的化石碎片。也许,这还是40年前已经离开这里的那只马门溪龙的碎骨片呢。

 

    张立功听说我是记者,又小心翼翼地拿出他的那本珍藏了多年的宝贝书,要我写篇介绍海石湾出土恐龙化石的文章。我接过书一看。是一本复印的《ⅣERTEBRATAPALASAT EA》没有封面,残缺的复印纸面已经发黄。我轻轻翻阅着,对面前这位农民,油然产生一种敬意。一个连A、&C都辩认不清的农民,将一本英文杂志当作珍宝,一直藏了几十年,其爱家乡,爱恐龙的赤子情怀,可昭日月。

 

    其实,在我介入采访活动的这段时间里,凡是谈及恐龙回老家这件事,所有被采访者的所言所行,没有不让人感动的。

 

    记得去兰州大学地质系拜访谷组纲教授那天,偏偏突降寒流,兰州飘起去冬今春以来少见的一场大雪。我昌着大雪赶到那里时,谷教授早已在他的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等候着我了。窗外大雪纷纷,室内春意融融。已经退休的谷夫人,老远从家里赶来,为我们煮上了浓浓的咖啡。

 

    谷教授70年代参加过黄河古象的挖掘工作,是我省著名的古动物学家。他说:‘兰州海石湾一带,蜥脚类化石相当丰富。1962年,我带着学生到海石湾地区去实习,还曾在那里采集到4块恐龙脚印化石,可惜后来同学们搬运时丢失了。省博物馆如果能够复制一具马门溪龙,与黄河古象同时展出,就等于把中国古动物馆的两件镇馆之宝都请回甘肃了,是件功德无量的事。”

 

    还有,那次在北京,去拜访赵喜进教授时,恰逢赵教授要去天津出差;可是他听说是为着甘肃出土的马门溪龙而来时,便推迟了去天津的日期,十分热情地接受了我的采访。我去的那天,中国古动物馆正好闭馆,展厅大门上着锁,赵教授便亲自陪着我去参观。并详细介绍了甘肃、四川两具马门溪龙的装架、复原和研究情况。临别了,他真诚又风趣地说:‘让恐龙回娘家去。”

 

    还是那天,拜访完赵教授,从中国古动物馆出来。看见一位年轻人正在院子里徘徊。。他主动上前问我:‘先生,今天古动物馆还开不开门?’原来,他是北京大学一位甘肃籍学生,刚才隔着玻璃门窗,看见我们几个在展厅里说话,错把我当成了古动物馆里的人,才这样问的,我忙解释说,我是甘肃人,是专程从甘肃赶来,拜访那古代动物们的。

 

    那位大学生眼睛登时一亮,动情地说:‘我也是甘肃人,我常到这里来,因为这座展览馆里两个最壮观的展品都是从我们甘肃挖倔出土的。站在它们面前,我就感到作为一个甘肃人的骄傲!’说完,他就出了大门,消失在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流中。我忘记问他的名字,也忘记问他所学专业,是考古专业?历史专业?还是地质专业?但是不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他的那双明亮的眼睛却深深地留在我的心里,直到离开北京,我还在找着那双眼睛。

 

    我从心底里感到自豪??

 

    为了我们的敦煌,

 

    为了我们的大地湾,

 

    为了我们的黄河古象,

 

    为了我们的马门溪龙……  作者 许维)

 

1998年4月1日《甘肃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