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影响探究
标签:
高考教育 |
温度对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影响探究
王继璋
(陕西省西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在演示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实验[1]时,经常会出现溶液变为黑色浑浊,并有大量黑色固体产生这种“不期望”的现象发生,使得在课堂上不好解释,是什么原因产生了黑色固体,使得溶液未出现蓝色?本文从反应温度的探究中发现,反应温度直接影响其产物的形成,黑色固体在较低的温度下产生,较高温度下主要生成硫酸铜和二氧化硫。
1
2
按如图1所示装好装置(加热和夹持等装置未画出,并将装置置于通风厨中),小烧杯中加入浓硫酸做浴液,将加有2~3mL浓硫酸的试管插入小烧杯的浓硫酸中,再加入一小块铜片,温度计(已矫正过温度)浸没在试管中的浓硫酸中,垫上石棉网对烧杯加热,观察温度计温度及试管中的变化。实验现象见表1所示。
然后另取1支试管,同样加入2~3mL浓硫酸,用酒精灯小火缓慢加热到温度升至260℃以上时,将如图2所示的铜丝小心插入浓硫酸中,观察试管内的变化,实验现象见表1。
3
将铜与浓硫酸加热,在温度从室温升至130℃前的这一期间,无明显现象,说明在这期间的温度下,铜与浓硫酸不反应,如表1实验1;但温度继续升高至134℃左右时,铜周围开始有黑色絮状物出现,但此时尚无气体产生,如实验2、3;将实验1~3中试管内物质静置、冷却后,倾倒出上层溶液,用水稀释,几乎无蓝色,说明几乎无硫酸铜生成,下层的黑色固体不溶于水。
继续升高温度,黑色固体产生的速度更快,直到温度升高至158℃,在黑色固体产生的同时有气体生成,且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如实验4;继续升高温度,直到180℃时,气体快速产生,试管内溶液变为黑色浑浊。分别将实验4~6中试管内物质静置、冷却后,倾倒出上层溶液,用水稀释,溶液均呈现蓝色,说明在生成SO2气体的同时有硫酸铜生成,下层的黑色固体不溶于水。
实验1~6表明,黑色固体主要在产生二氧化硫之前的较低温度下生成,那么若果避开较低温度段,待温度升高至能产生二氧化硫的温度时再加入铜片,能否相对减少黑色固体的产生,使溶液变蓝色?
表1
|
实验序号 |
反应温度/℃ |
实验现象 |
|
1 |
130 |
无明显变化。 |
|
2 |
134 |
开始出现黑色絮状物,产生后下沉,但无气体产生。 |
|
3 |
140 |
黑色絮状物继续产生,且速度更快。 |
|
4 |
158 |
黑色固体产生的同时,有气体生成。 |
|
5 |
160 |
气体大量产生,使黑色絮状物浮起。 |
|
6 |
180 |
气体放出速度更快,试管内溶液为黑色浑浊。 |
|
7 |
260 |
有大量气体产生,溶液变蓝色,试管底部有一层灰白色固体产生,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后,品红褪色。 |
|
8 |
280 |
同上。 |
|
9 |
300 |
同上。 |
换用图2所示的装置,用酒精灯火焰先将试管内浓硫酸加热,待温度升至260℃以上时,将铜丝小心插入到浓硫酸中,溶液迅速变蓝色,铜片表面有大量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产生,试管底部有一层灰白色固体产生,反应完毕,待试管内溶液冷却后,倾倒出上层的蓝色溶液,向试管内固体中加入适量水,发现绝大部分固体溶解(仅有极少的黑色固体未溶解),溶液为蓝色,说明生成的灰白色固体绝大部分是CuSO4固体,如表1实验7所示。继续将温度升高至280℃、300℃,用实验7同样的操作,得到相同的结果,如实验8、9。
所以,先将浓硫酸的温度升高至260℃以上后,再加入铜与之反应,可有效减少黑色固体的形成,使实验现象明显,演示效果良好。
参
[1]
本篇论文已发表于《化学教育》2013年第9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