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雕漆:历史渊源(之三)  宋代雕漆的起落

(2010-04-01 11:50:03)
标签:

原创

宋代雕漆

髹饰录

剔犀

堆红

遵生八笺

格古要论

文化

分类: 《雕漆》

 

宋代雕漆的起落

宋代是雕漆器的形成期,宋代也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同时宋代文人艺术,作为与皇家宫廷艺术和民间乡土艺术的不同艺术而相对独立起来。由于纸、墨、笔、砚的广泛使用,书版、牍、笺的迅速发展。以及皇权统治的一定程度消弱,而让文人艺术悄悄的成长和走向成熟。

宋代分为南北宋。北宋一统全国160余年。南宋与辽金分江而治,偏隅江南150余年。在这300余年的社会变迁中,雕漆从唐代的萌芽形态,也逐渐成长,开始形成自己特定的艺术风格。产生了许多适应雕漆材质的器物,积累了自己的独有技术语言和艺术符号。已经明显与其他漆器分开,强烈地表达出以漆质为雕刻对象的特殊形象。为此得到皇家的高度重视,普遍采用黄金内胎、白银内胎的方式,制作雕漆器物,为雕漆走向宫廷高雅贵族化,而铺平了道路。也为雕漆的第一次横遭毁灭埋下了祸种。

明·高濂《遵生八笺》写道:“宋人雕红漆器,如宫中用盒,多以金银为胎,以朱漆堆数十层,始刻人物楼台花草等象。刀法之工,雕镂之巧,俨若画册,有锡胎者,有蜡地者,红花黄地二色炫观。有五色漆胎,刻法深浅随妆露色,如红花、绿叶、黄心、黑石之类,夺目可观,传世甚少。又等以朱为地刻锦,以黑为面刻花,锦地压花,红黑可爱,然多盒制,而盘匣次之……”

与唐朝相比较,雕漆在宋代业已迅速成熟、完全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首先,从器型上出现了盘、匣、盒、坠、柄、瓶等品种。其器物内胎,使用黄金白银为胎体。也有锡、木、竹、苎麻、脱胎、灰磁等为胎。北宋皇宫大多数用金银为内胎,少量用锡胎。后来采用金银为胎减少,大量采用木、布、磁为胎。其次漆层不再是唐代的薄漆雕刻,而是堆涂几十层,有相当的厚度,可供浮雕层次的表达。有了一定的厚度,造像的远近高低,景物的立体层次,便不再局限于线条的技法,而引进了众多的雕塑原理和浮雕技巧,从而可以使得漆器的艺术语言,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完全摆脱开漆器历来单一的平面构图的方式。而使得漆器跨领域的真正进入雕塑的范畴。还有,宋雕漆更加注重漆色的应用,彻底突破汉以前红黑双色的框架,也改变了唐代雕漆红黄两色的局限,使得漆质漆色也加入了雕漆艺术表现。出现了红、黑、绿、棕、黄、五色等多种彩漆,并在彩漆上施艺。不是用彩色漆压涂表面,而是在堆涂漆的过程中,将彩漆分别按图案要求事先堆涂加厚,后来在雕刻过程中再一一显露出来。再有在雕刻技法上,不再是唐代的平板刻式,仅有上下两层的刻雕。而是依据影像的真实形体进行雕剔,层次更分明清晰,讲究刀工技法,刻剔之术也渐渐增多,物像也更为具象真实。有的是双色,在上面黑漆层雕刻花卉,在下面红色底漆剔刻锦纹。有的雕漆器则仅在一种单色漆层上雕刻纹样,而有意把非物像部分剔挖到底,露出黄金白银底胎的本身,造成上下双色的工艺效果。说明宋雕漆已非常熟练的运用漆色来创造艺术。最后,就是宋代雕漆的图案、题材大量融进了文人绘画的内容。雕漆艺术不再是单纯皇家意识和呆板纹样形式,已参照文人绘画题材和构图,在雕漆上重新创作,更加具有艺术的品味。“刀法之工,雕镂之巧,俨如画册。”

但是,这么精湛的宋代雕漆并没有多少留存于世。目前,可以确定无疑的宋代雕漆器并不多,已知的宋雕漆仅十余件。其中多数是剔犀雕漆。第一件是江苏武进南宋墓出土的“黑剔犀如意纹执镜盒”。(图1盒为木胎,面黑漆,漆层中间有朱、黄漆,图案为如意云头纹。第二件是江苏金坛南宋周瑀墓出土的“黑剔犀柄竹丝团扇”。(图2团扇为竹丝编织,柄为脱胎,上为黑漆,间有朱漆,剔刻对称如意云纹。第三件是存放北京故宫的宋代“剔红桂花香盒”。(图3)朱漆三十多道,盒面覆盖通体雕桂花,锦纹系软回纹锦,浅而无尖棱。盒底涂黑色退光漆。此外由日本德川美术馆收藏的南宋“剔黑花鸟纹长方盒”两件。由日本镰仓圆觉寺收藏一件南宋“剔黑醉翁亭圆盘”。

     http://s10/middle/6146bcc0t8324f500edd9&690 宋代雕漆的起落" TITLE="中国雕漆:历史渊源(之三)  宋代雕漆的起落" />
                             黑剔犀如意纹执镜盒黑                    

http://s11/middle/6146bcc0t8324f8a3c68a&690 宋代雕漆的起落" TITLE="中国雕漆:历史渊源(之三)  宋代雕漆的起落" />

                               剔犀柄竹丝团扇
              http://s7/middle/6146bcc0t8324fbcc8aa6&690 宋代雕漆的起落" TITLE="中国雕漆:历史渊源(之三)  宋代雕漆的起落" />
                                      剔红桂花香盒

此外,从目前和资料看,在海外其他国家博物馆中还有一些标明宋代雕漆的作品,由于各种因素,尚有争议。但是台湾故宫博物院确认为是南宋雕漆文物的还有一些。如“剔红凤凰牡丹圆盒”、“剔红山水景物圆盘”、“雕漆云龙纹圆盘”、“剔犀盏托”、“雕漆花卉葵瓣口盘”、“剔犀圆盘”、“剔犀麦花式盘”、“剔犀海棠式盘”等十余件。之所以有争论是由于其中某些作品,更接近元代雕漆的风格。另外,这些流失海外的雕漆文物,也没有权威性的公开鉴定过,所以看法还未趋于一致。但是将这些雕漆器物与已明确无疑的南宋雕漆比对后,其中有不少具南宋雕漆的共同特征,可以大体确定属于宋代雕漆器物。

北宋首都在汴京(今开封)当时全国手工艺术几乎都集聚在北方。“北宋名匠,多在定州,如刻丝、如瓷、如髹、靡不精绝,靖康以后,群工南渡,嘉兴髹工,遂有取代定器之势。”朱启钤《髹饰录弁言》。宋兵败,退居临安(今杭州)仍然安于享乐,歌舞升平。将汴梁、洛阳、定州等大量能工巧匠迁徙南宋。后来北宋的手工技艺随同这些艺匠们一齐落户江南。北宋官窑在杭州郊外重新设窑,建立南宋皇窑。原来的制墨,宣州造纸也落户嘉兴、温州等地。促进了苏州、杭州、扬州、嘉兴、嘉善等的漆器的发展。其中嘉兴、嘉善西塘一带,后来成了雕漆之乡。到元明代出了不少优秀的雕漆艺人,先后被朝廷召用。

北宋政权贪图安逸,追求吃喝玩乐,朝风如此;就是被逼退缩长江以南,仍旧享乐不止。经常遭到北方金辽少数民族军事势力的攻击。靖康之后,不少北宋人南逃,也有许多人就逃往海外,一些人到了南洋各国,有的人迁到日本,变为遗民。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迁徙日本的南宋遗民,曾把雕漆技艺带到日本。现存日本镰仓圆觉寺的“剔黑醉翁亭圆盘”,是南宋遗民许子元(公元1226-1286年)带去日本的,存放在他当主持的圆觉寺中。

开始,日本把宋雕漆称为“堆朱”,意即把红色一层又一层涂堆成厚,再雕成器,所以称为堆朱。后来元代雕漆艺匠张成、杨茂名气颇大,因此,日本又将雕漆称为“堆朱杨成”。有人还在日本制作雕漆传授学徒。《日本国志》云:“江户有杨成者,世以善雕漆隶于官。据称其家法,得自元之张成、杨茂。”据称还有“堆朱十一郎”,也学得宋元雕漆。可惜宋元雕漆传入日本后,并没有继承延续下来,后来灭迹了。只留下“堆朱”的称乎和用灰团堆塑的仿制方式。堆朱器本是中国漆器的一种,从漆材料的纯度上和雕刻技巧的表现与纯漆、手工雕刻的“雕漆”,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较大区别。以堆朱仿其雕漆确有形似而质别之分。因此《髹饰录》称:“堆红,一名罩红,即假雕红也。灰漆堆起,朱漆罩覆,故有其名。又有木胎雕刻者,工巧愈远矣。”现代日本“镰仓雕”堆朱漆器,就是这种在木胎上雕刻,然后罩覆红漆的漆器。显然是宋元时期,由中国传入日本后承袭下来的。

宋代雕漆存世不多,有也多是南宋遗存物。这种历史现象与北宋宫廷过于重视雕漆制作,不惜工本用黄金白银制作内胎有关。谢堃《金玉琐碎》载:“宋有雕漆盘盒等物,刀入三层,书画极工,竟有以黄金为胎者,盖大内物也。民间有银胎、灰胎,亦无不精妙。近因贾肆跌损一器,内露黄金,一时喧哄,争购剥毁,盖利其金。殊不知金胎少而灰胎多。一年之内,毁剥略尽。”由此可见,北京雕漆的厄运,始因便是人们认为所有的雕漆器可能皆是黄金白银的内胎造成的。这种剥毁雕漆之风,竟然刮了一年,致使珍贵的雕漆被扫荡无余。事实上,雕漆以黄金为胎被舆论和历史夸大了。不仅仅宋代雕漆横遭剥毁,就是对后来的雕漆器也波及遭殃。清末西方列强霸占清宫抢掠,火烧圆明园。其德法侵略军,为取黄金,仍延袭历史传说,大肆破坏雕漆等器,剥毁不计其数。

南宋雕漆遗物,从数量上看多是“剔犀“雕漆。其剔犀以黑为主,黑漆层中间有二至三层、四层朱红漆层,纹饰大都是采取如意纹、回纹、雷纹、重圈纹、剑环式纹、绦纹等式样。其雕刻方式是依纹饰外边线,采取对刀剔刻技巧,将多余部分剔除,留下纹样。以其每一单元纹样向四外重复,扩延布局,直到铺满器物。于单一纹饰中形成整体艺术的变幻流动,充满了神秘而柔和的装饰效果。剔犀雕漆的纹饰是受古代陶器和青铜装饰纹饰的影响,又结合漆的色泽、漆的质感,而形成的雕塑方式。有人讲剔犀是受唐代以漆漆皮革盔甲时,因漆的薄厚和革面不平,经雕刻磨刮后,而造成的颜色深浅不一,漆层形状呈圆、椭圆形状,大小不同变化而来。如杨明注释剔犀时说:“此制原为锥毗,而极巧致,精复色多,且厚用款刻,故名。”《稗史类编》曰:“今之黑朱漆面为刻画为之,经作器皿,名曰犀皮。”《格古要论》曰:“古剔犀器皿,以滑地此紫犀为贵……色黄滑地圆花儿者,谓之福犀……有云者是也。”还有一种说法,剔犀纹式,受感于野生犀牛皮的形态。甚至于灵感来自犀牛之角的横断纹。事实上,人类任何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总是无法摆脱从前文化艺术的感染启发。剔犀的纹饰,更多的是从早已积累雄厚又经过无数历史淘洗中,选择最美好的东西。 陶器和古青铜器上的纹饰是最精美简洁而优秀的。宋代人的贡献,就是将其他工艺器物上的精华移植到雕漆中,发明了剔犀器。从宋代到今天,剔犀的工艺方式,以及纹样装饰,几乎没有大的变化,仍然是一千年前的形态。可见其艺术生命力之深厚。

剔犀雕漆的纹样图案甚少变化,它的工艺方式也基本未变。即剔犀器,主要采用红、黑两种大漆在胎体上反复交替髹涂堆厚。当制作黑剔犀时,便以黑漆为主,间有红漆,每涂几层黑漆,其间加一层红漆。再涂几层黑漆,又在其间加一层红漆。最外层涂髹黑漆。而制作红剔犀时,则反向用漆。最外层是朱红漆盖面。这种髹漆方式,用色方式和纹样装饰方式,便是剔犀的基本艺术形态。

但是,宋代雕漆,并非只有剔犀一种,宋代雕漆不仅使雕漆完全独立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门类。使雕漆的品种、花色、款式基本上形成系统、系列。而且刀工技法也自成体系,自有单独的雕刻技术语言。宋代雕漆的迅速发展为后来元、明、清的雕漆的大发展,大辉煌打了全面的基础。从文献记载和少数疑似宋代遗物上看,宋代雕漆除剔犀之外,还有剔红、剔黑、剔彩等四大种类。其设计图案有主次之分。以“开光”方式构思主体,以其他纹饰衬托主题构图。而主题想象力又多参照文人绘画图式,结合个人创作体验,分别选择增删,再构图布置。开光以外的的部分则以折枝花卉作为装饰。其主题内容常是花鸟山水、故事人物。如《醉翁亭》、《婴戏图》、《花卉图》、《凤凰牡丹图》等。呈现出的文人工笔绘画的意境和表现方法,对后世雕漆的艺术方向和文化内涵起到导向性的作用。

《遵生八笺》曰:“宋人雕红漆器……人物楼台花草等像,刀法之工,雕镂之巧,俨若图画。”明·张应文《清秘藏》曰:“妙在刀法圆熟,藏锋不露,用朱极鲜,漆坚厚而无敲裂痕,所刻山水楼阁人物鸟兽,俨然若图画,为绝佳耳。”谢堃《金玉琐碎》曰:“宋人有雕漆盘盒等物,刀入三层,书画极工。”杨明注曰:“藏锋清楚,运刀之通法隐起圆滑,压花之刀法,纤细精致,锦纹之刻法,自宋元至国朝(指明朝,著者注)皆用此法。”

综上所述,宋代雕漆是中国雕漆的重要时期,它起到承前启后,并使之完全形成独立雕漆艺术的关键阶段。为后来雕漆的完全成熟,蓬勃发展奠定了技术、技法、设计构图等艺术体系。相信将来随着出土文物的新发现,新文献的披露,人们对宋代雕漆的了解会更加详实充分。从目前资料上看,宋代雕漆的产地大致分布在江苏南部、浙江一带;另一处产地可能是四川、云贵等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