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卯 严卯

天津博物馆馆藏的这对汉代白玉刚卯严卯,高2.2厘米、宽0.9厘米,四面刻有殳书咒语,文字均填有朱砂。天津博物馆器物部副研究员曹平介绍:“刚卯严卯是汉代独有的一种佩玉,一般成对出现,均作小方柱形,玉器上下穿孔贯通,以穿丝带佩戴之用,但是当时的古人具体是如何佩戴它们的,并没有文献记载。”当时人们认为,通过佩戴刚卯严卯,借助这些咒语的“魔力”,可以驱疫辟邪、祈求福祉。国内成对的刚卯严卯屈指可数,故天津博物馆馆藏的这对玉器极为珍贵,而它的出现与汉代人崇信“天帝”和“四方帝”密不可分。
《汉书.王莽传》“正月刚卯”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刚卯,以正月卯日作佩之,长三寸,广一寸,四方,或用玉,或用金,或用桃,著革带佩之。”晋灼曰:“刚卯长一寸,广五分,四方。当中央从穿作孔,以采丝葺其底,如冠缨头蕤。刻其上面,作两行书,文曰‘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元方回《五月初三日雨寒痰嗽》诗:“佩符岂有玉刚卯,挑药久无金错刀。”参阅明陶宗仪《辍耕录.刚卯》。
补充说法:古玉器名。是用玉、金或核桃为料,制成的长方柱状物玉护符,中有贯孔。因制于正月卯日,故称刚卯。挂在革带上佩用,是护符的一种。刚卯的四面各有八个字,作两行书写。刚卯大约开始出现于西汉后期,王莽时曾一度废止,东汉时又恢复使用,汉以后又废除不用。
补充资料:《汉书-王莽传》:“夫刘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金刀之利不得行。”
《後汉书.志第三十.与服下》也有记载,但称刚卯为印:“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诸侯王以下以絝赤丝蕤,滕絝各如其印质。~~~~~~~凡六十六字。”
其中与晋灼所说有别的:既央为既决,顺尔固伏为慎尔周伏。
明·郎瑛在《七修类稿·卷四十五》中有“刚卯”一节,其描述为:“汉有刚卯。正月作而佩之。按《说文》曰。(亥殳)【音开】改大刚卯以逐精鬼者。据此。则如宋人立春日戴春胜春幡之事。又按《野客丛书》曰。刚者强也。卯者刘也。正月佩之。尊国姓也。兼而论之。乃欲尊王而辟邪尔。故《王莽传》曰。正月刚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据此。是欲灭汉之意。其制。服虔曰。刚卯以正月卯日作。长三寸。广一寸四分。或用玉、用金。或用桃。著革带佩之。今有玉在者。其一面曰正月刚卯。晋灼曰。刚卯长一寸。广五分。四方。当中央从穿作孔。以采丝葺其底。如冠缨头蕤。刻其四面。作两行书。文曰。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役刚瘅。莫我敢当。其一铭曰。疾日严卯。帝令夔化。顺尔固仗。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役刚瘅。莫我敢当。余尝得一玉严卯。然按大小及文。却如晋说。但疾日作疫曰。夔化作夔龙。灵殳作灵昌。而字文皆有古法。非今俗书也。意者。服乃汉人。而所说与物不类。何也。思许叔重曰。大刚卯。则知有小者也。是服所言。特为大者。乃前汉之物。其文之异。或当时有省文者尔。不然。何後汉《舆服志》所说。却与予所得者相脗合邪。是音之所注。乃後汉之物。予之所有小者也。严非亦刚之意耶。呜呼。一物之微。在汉已有不同。注者故各有异。后人不见其物。不会诸说。安知义耶。”
但值得注意的是,明刻本并没有此篇,疑为清人所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