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数量论:和实际有出入的公式
(2021-06-22 05:33:03)
标签:
财经 |
分类: 新经济学原理 |
先给公式,后解释内容。货币数量论的公式是:MV=PQ,M是货币数量,V是货币流转速度,P是商品价格,Q是商品数量。由于商品是生产出来的,V是稳定的,商品价格P与货币M成正比。M上涨,P上涨,通货膨胀用货币数量公式解释是一种货币现象。
MV=PQ反映两种完全不同的内容,一种是交换,另一种是买卖。在交换的情况下,商品价值、商品货币、商品价格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物权。衡量商品价值、商品货币、商品价格的是劳动时间,从劳动时间的角度看,商品等价交换,用相同的劳动时间交换相同的劳动时间。在买卖的情况下,买卖商品产生债务价值,债务价值、债务货币是一致的,它们都以元、角、分计量,元、角、分是债务价格。
交换情况下的MV=PQ。交换前商品、货币已经存在,交换只是改变商品和商品货币的分布和结构。张三用1两银子交换2条桂鱼,交换前,银子、桂鱼已经存在,交换后,银子、桂鱼和交换前一样,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张三少了1两银子,多了两条桂鱼,社会公众多了1两银子,少了两条桂鱼。整个社会银子、桂鱼没多、没少,和原来一样没有变化。商品货币是生产出来的,和交换无关,生产100两银子不会因为交换变成105两或者95两。商品也是生产出来的,和交换也没有关系。2条桂鱼是养出来的,交换不会多或者少1条桂鱼。桂鱼价格由什么决定?由养桂鱼和挖银子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桂鱼价格不取决于银子多少,取决于挖银子所需要的劳动时间。MV=PQ是一个没有实际内容的等式,这样的等式脱离实际,MV和PQ是平行关系,不是相等关系,养桂鱼和挖银子在交换前就已经发生了。P和M不存在数量关系,用数学等式把P和M连起来,没有实际意义。
买卖情况下的MV=PQ。在买卖情况下,先有买卖,后有货币,买卖在前,货币在后,买卖是因,货币是果,Q在前,M在后。和商品交换不同,在买卖情况下,商品没有价格,也不存在商品货币。以前面的桂鱼为例,张三买一条桂鱼,张三成为债务人,卖桂鱼的成为债权人。张三买入桂鱼创造100元债务,100元债务属于债务价值,不是商品价值,100元债务价值是买卖创造的,和商品桂鱼无关,因为买卖的对象不是桂鱼比如承诺也能创造100元债务价值。商品价值是生产出来的,债务价值是买卖创造的,债务价值和商品价值不是一回事。商品价值是实体、是商品的价值,债务价值不是实体、是债权债务关系。由于在买卖条件下商品没有价格,PQ由于P不存在而不存在,M是买卖创造的,和商品无关,MV不等于PQ。
同为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商品货币,为什么会因为交换变成MV=PQ呢?因为商品价格需要商品货币表示。商品价格涨跌或者通货膨胀因为商品货币发生了变化。商品货币凭证化使商品货币脱离生产,信用货币是商品货币存取里的取由借贷导致的结果。
商品货币因为成色、分量造假需要大量人力去鉴别,信用货币没有分量也没有成色,不需要人力鉴别。相关细节不影响货币数量论等式,不需要详细分析。
下面分析一下符号交换情况。甲有10单位符号,乙有100元货币,乙用100元货币交换甲10单位符号,因为乙相信未来10单位符号可以交换120元货币。乙把10单位符号卖给银行,产生100元债务货币,银行将10单位符号卖回给乙,产生110元2年期冲销债权。乙先用11元交换自己的1单位符号,一个星期后,再用12元交换自己1单位符号,如此这般,这般如此,乙通过连续交换,将单位符号价格交换到15元1单位。
丙和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看在眼里是看到符号价格由10涨到了15,急在心头是如果在10元1单位买入符号的话,现在可以赚50%的利润。乙看出了丙和丁的心思,继续用自己的货币交换自己的符号,单位符号价格很快涨到25元1单位。
为了让丙和丁实现愿望,乙开始以价格下跌的方式交换,1单位符号由25元下降到20元,丙和丁看到机会来了,以20元1单位的价格交换2个单位的符号。乙继续以价格上涨的方式交换符号,单位符号价格上涨到30元,丙和丁有账面利润了。C和D看到乙、丙、丁赚到利润,后悔自己没有行动,然后继续重复上面的情节。
和符号交换的人越来越多,乙将10单位符号交换到了300元货币,开开心心地买桂鱼吃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