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徐霞客的遗迹,我和万丈峭壁上的悬空寺1529年的“邂逅”!

标签:
峭壁上的悬空寺旅游 |
分类: 游记.掠影 |

今年抗疫宅家一直未远足游玩,九月二十日我和朋友游了一次山西大同。二十二日便游了天下闻名的悬空寺。
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游历悬空寺,此处建有徐霞客亿念碑亭:碑上题有“霞客遗迹”四字。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将悬空寺称为天下奇观,并对整个寺庙建筑、部署作了极高的评价。
1633年八月初十日,徐霞客独自从五台出,入恒山金龙峡,望见了如浮雕般嵌在万仞峭壁间的悬空寺:“三转,峡愈隘,崖愈高。西崖之半,层楼高悬,曲榭斜倚,望之如蜃吐重台者,悬空寺也。五台北壑亦有悬空寺,拟此未能具体。”(《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一个人攀上翠屏崖:“仰之神飞,鼓勇独登。入则楼阁高下,槛路屈曲。崖既矗削,为天下巨观,而寺之点缀,兼能尽胜。依岩结构,而不为岩石累者,仅此。而僧寮位置适序,凡客坐禅龛,明窗暖榻,寻丈之间,肃然中雅。”(《徐霞客游记》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建成于公元491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建筑极具特色,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

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之后天师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悬空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建成。至今已有1529年了!

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岩壁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李白用诗句描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010年,悬空寺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


悬空寺呈“一院两楼”般布局,总长约32米,楼阁殿宇40间。悬空寺的总体布局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间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


南北两座雄伟的三檐歇山顶高楼好似凌空相望,悬挂在刀劈般的悬崖峭壁上,三面的环廊合抱,六座殿阁相互交叉,栈道飞架,各个相连,高低错落。全寺初看去只有十几根大约碗口粗的木柱支撑,最高处距地面50来米。其中的力学原理是半插横梁为基础,借助岩石的托扶,回廊栏杆、上下梁柱左右紧密相连形成了一整个木质框架式结构,也增加了抗震度。


恒山悬空寺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在陡崖上凿洞插悬梁为基,楼阁间以栈道相通,背倚陡峭的绝壁,下临深谷,寺不大,但巧夺天工,也颇为壮观。






悬空寺的选址之险,建筑之奇,结构之巧,丰富的内涵,堪称世界一绝。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的国宝,也是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用诗句描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



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



在悬空寺对面的崖壁上,留有北魏时期古人建造通道的遗迹,被称为“北魏栈道”


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悬空寺后,在他的游记当中留下了“天下巨观”的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