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尊作南宗山水画祖师董源的传世名画

(2016-01-21 22:05:36)
标签:

董源的传世名画

分类: 精品美图
尊作南宗山水画祖师董源的传世名画

尊作南宗山水画祖师董源的传世名画
尊作南宗山水画祖师董源的传世名画
中国传世名画——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五代董源《夏山图》绢本水墨淡设色 纵49.2厘米 横313.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中国传世名画——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五代董源《夏山图》绢本水墨淡设色 纵49.2厘米 横313.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五代南唐画家董源,在明末董其昌开创的“南北宗画论”中,被尊奉作南宗山水画的祖师。但他在身后宋代的三百多年中,一直被冷落,以至于史书中连他的生卒年月都没有确切的记载。其流传至今的画,将近十件,《夏山图》是所有传为董源的山水画中最具董源风格的杰作,代表了五代南唐山水画的最高成就。

《夏山图》原来的名字已失考,到了明代,经董其昌鉴定,根据《宣和画谱》的记载,细揣画意,才恢复了这个画名。此画原藏北宋内府,至南宋归贾似道所有,自此一路流传到现在,经过多名藏家之手,有很完整的记录,在此卷的跋尾,还有两段明代董其昌的题记,定为“董源画卷”,隔水绫上有“董北苑夏山图神品”的题跋。

《夏山图》还是画史中最古老的以“夏”为题的经典作品。它描绘的是云雾环绕、峰峦叠翠和树木繁芜的江南夏日景象。

此幅作品有两大构图特点:一是以高远取景;二是采用平等构图。高远取景使得全图呈现出朴实厚润的山色和虚实掩映、远近相形的空间感。画面正中是起伏的山峦,由近处向远方逐渐地推开,山峰的走势和脉络起承的处理自然且层次分明,山势在延伸和聚拢中有节奏变化的感觉;画面下方水面空远辽阔,一道又一道的沙碛和坡丘于水面和岸边向远处延伸;在沙碛和河岸之间,有人泛舟于河面,一叶扁舟顺水而下;岸边草木繁盛,远远看到有牛羊悠闲自得地吃草,河岸的树木形态各异,有的似顾盼,有的似静立;为了加深画面的纵深视感,在图中虚处,作者还绘有流动的烟雾和小溪径流。

平等构图体现在画上部的山峦与下部沙碛都与画面正中的山平行。为了避免太多的平等会引起画面单调,作者采用了灵活的处理手法:首先以起伏的曲线勾画山峦的蜿蜒形状,于错落参差间,突显出山峰之间的高低远近的变化;画面用墨色皴染的时候,以浓淡的区别把山的疏密点画出来。整个《夏山图》以中央的山峦为主,有层次地用两点皴法和披麻皴法来做点染,笔墨以干湿浓淡交替使用的手法,把江南山间的湿润和苍翠展现在观者眼前。在对山峦进行皴染的时候,近处的墨色较深,远处的墨色较淡较湿,巧妙的造成距离差异。除此之外,在图中,作者还把景与物做有序的穿插,从而打破了因平行规整而显得单调的弊端。

著名的作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董源的作品做如下评价:“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意境。”

 

尊作南宗山水画祖师董源的传世名画中国传世名画——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夏景山口待渡图  五代·南唐  董源绢本淡设色  50x319.8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中国传世名画——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中国传世名画——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夏景山口待渡图》,被认为是董源江南风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此图曾入南宋内府、元内府,后相继为明代项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额图和清内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仪挟逃出宫,今藏辽宁省博物馆,是一件流传有序的国宝。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题:“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元代鉴定家柯九思在卷后题:“右董元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冈峦清润,林木秀润,渔翁游客出没于其间,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元代诗人虞集对画面作了精彩的描述:
  董元夏山何可得,嘉木千章铁作画。曾峦犭合雨气润,百谷正受川光溢。
  犬牙洲渚善蟵洄,沧江散落碣石开。山田何处无耕凿,寻源不得还徘徊。
  ……
  展卷右起,是平静的水面,中远处有一细长的小洲,稍近处浮一渔船,渔人悠闲作业。视线慢慢左移,出现了似“犬牙”的洲渚,坡岸平缓,冈峦起伏,山头多作圆形,草木蒙茸其上。再往左,呈现出“蟵洄”错落的洲渚,树木繁茂,房舍掩映其间,偶见劳作的农人。垂柳依依的滩岸上,一戴青冠的红衣人正在招呼驶来的渡船。
从近景洲渚往远看,是一片平滩,平滩后面是更远的、起伏连绵的洲渚。空气湿润,山形朦胧,整个景象与米芾所言“峰峦出没,云雾显晦……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柯九思所说“冈峦清润,林木秀润,渔翁游客出没于其间,有自得之意”完全相符。
  此图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潇湘图》在画法、风格上颇为相似,卷高尺寸完全一样。有的学者据此推测说,这两件作品原本是一幅画,在流传过程中被后人裁截分开了。辽宁博物馆名誉馆长、著名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不这么看,他说的理由是:此图“自有起迄,首尾完好”,而且二图有所不同——《夏景山口待渡》的“具体描绘”要比《潇湘图》“复杂得多”。他还认为,末代皇帝溥仪“携逃董氏作品好几件,以这件《夏景山口待渡图》最具代表性”。
  此图中沙滩、山坡、近山、远山的画法有别,近树、远树、灌木、柳树、芦苇、竹丛的画法也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组合有节奏、有变化,又十分的和谐,真可以称作一首视觉的“交响曲”。值得重视的是,这些画法笔墨,都与江南风光的特点很合拍,那么,是江南山水孕育了它们,还是它们创造了山水的江南风格呢?两者都是。特定的造化自然是赖以创造特定笔墨技巧的客体根源,特定的笔墨技巧又是创造地域风格的基本手段。但笔墨技巧、风格乃至整个艺术的图式又是承传下来的,董源山水画产生于对李思训、王维山水画图式、技巧的修正改造,但这种修正改造又是在江南真山真水的启示下完成的。


中国传世名画——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中国传世名画——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高铖  仿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中国传世名画——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高铖  仿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

        尊作南宗山水画祖师董源的传世名画

董源《寒林重汀图》


中国传世名画——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五代 董源《龙宿郊民图》绢本设色纵156厘米横160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尊作南宗山水画祖师董源的传世名画

尊作南宗山水画祖师董源的传世名画

尊作南宗山水画祖师董源的传世名画

尊作南宗山水画祖师董源的传世名画

尊作南宗山水画祖师董源的传世名画

尊作南宗山水画祖师董源的传世名画

尊作南宗山水画祖师董源的传世名画

尊作南宗山水画祖师董源的传世名画

尊作南宗山水画祖师董源的传世名画

尊作南宗山水画祖师董源的传世名画


尊作南宗山水画祖师董源的传世名画


尊作南宗山水画祖师董源的传世名画

 

董源 (943-约 962 ),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董源、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等。

董源 (?-约 962 年)中国五代南唐画家。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江西南昌市进贤县)人,自称"江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南唐中主(934~960)时期。事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善山水,兼工禽兽。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五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画史上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董源不仅以画山水见长,也能画牛、虎、龙及人物。作为山水画家,董源也是不专一体的。宋人称许其大设色山水景物富丽,宛有李思训风格。但其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图》和《潇湘图》,将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间草木畅 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笔墨技法是与他所表现的特定景色充分适应的。

宋代沈括称他"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所画山形,多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丘陵,大都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崭绝之状。这与较早于他的荆浩所表现的气势雄伟的北方山形正好成为鲜明的对比。董源很重视对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刻画,每每都带有风俗画的情节性,有时实为全画的题旨所系。虽形体细小,简而实精,人物皆设青、红、白等重色,与水墨皴点相衬托,别饶一种秾古之趣。其传世作品还有《龙宿郊民图》等。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之外,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渐开。汤垕认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对董源有了新的认识。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明末"南北宗"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黄公望说:"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清代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钟王,舍此则为外道"。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

 

据画史记载,董氏善山水人物、云龙、牛虎,无所不能,尤以山水画最为著名,开创南派山水。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五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擅画水墨及淡着色山水,喜用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上多矾头(山顶石块)苔点,多画丛树繁密,丘陵起杖,云雾显晦和溪桥渔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后人称其所作平淡天真,为唐代所无。也有设色浓重之作,山石皴纹甚少,景物富丽,近于李思训格调,而较放纵活泼。兼工龙、牛、虎和人物。

传说轶事

董源的山水画曾得到南唐中主李璟的垂青。据说李璟年轻时曾在庐山修建别墅,将山泉林园胜景融为一体。他为了能时时看到庐山景致,特地派董源画了一幅《庐山图》。董源将五老奇峰、云烟苍松、泉流怪石和庭院别墅巧妙地绘入一图。李璟观后,称赞不绝,爱不释手,命人挂在卧室里,朝夕对画观赏,犹如长居庐山中。由此可见董源构思的巧妙和写景艺术的高超。

 

还有一次,忽然下了一场大雪,铺天盖地,京都呈现出一片银白的世界。李璟见此雅兴大发,召集群臣登楼摆宴、赏雪赋诗;并召来当时的画坛高手董源、高太冲、周文矩、朱澄、徐崇嗣等人。他们各有所长,分工合作,由高太冲画中主像,周文矩画侍臣和及乐工侍从,朱澄画楼阁宫殿,董源画雪竹寒林,徐崇嗣画池塘鱼禽。不久一幅栩栩如生的《赏雪图》完成了。董源画的雪竹寒林是这幅画中直接描绘雪冬之景的。他胸有成竹,临阵不慌,放手对景勾画,将积雪压竹、丛林寒瑟的景象传神地描绘出来。这次活动和《赏雪图》被北宋的美术评论家郭若虚记述在他的《图画见闻志》里,遗憾的是该图已经无法见到了。

传世作品

潇湘图》卷,明末经由河南人袁枢(袁可立子)至浒墅关寓所随身珍藏得以躲过兵燹,现藏故宫博物院;

《夏山图》卷,明末经袁枢等收藏,现藏上海博物馆;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

《溪岸图》明末经睢阳袁枢收藏,今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龙宿郊民图》及《洞天山堂》二轴,均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的《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董源现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夏山》、《龙宿郊民》、《溪岸图》等图。《潇湘图》卷,五代,纵50厘米,横141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董其昌后,睢阳袁枢(袁可立)成为收藏董源、巨然作品的集大成者,董、巨藏品之富胜过董其昌,惜由于明亡袁枢抑郁绝食而死,藏品流散。王时敏《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李营丘为士大夫之宗,米南宫乃精鉴之祖,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