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人对春天的美好憧憬和向往

(2015-02-13 12:08:58)
标签:

古人对春天的美好憧憬

分类: 读书笔记

中国古人对春天的美好憧憬和向往

“今朝立春好天气,况是太平朝野时。”立春咏诗是古代文人的传统,一起来看看,古诗词里,那些有关春天的诗。


汉宫春·立春日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诗解:周济《宋四家词选》:“春幡”九字,情景已极不堪,燕子犹记年时好梦,黄柑青韭,极写晏安酖毒。换头又提动党祸,结用雁与燕激射,却捎带五国城旧恨。辛词之怨,未有甚于此者。

《立春》


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唐朝立春日时兴食春饼、生菜,号春盘。杜甫这时忆起了当年在“两京”(长安、洛阳)过立春日的盛况:盘出高门,菜经纤手,一个个迭送白玉青丝,好不欢乐。可是现今经过了安史之乱,困居夔州(今奉节),再也不能过那样的立春日了,悲愁之际,只有呼儿觅纸题诗遣怀。

http://y0.ifengimg.com/a/2015_06/f539977c67da703.jpg

《立春日郊行》

范成大

   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

  曲尘欲暗垂垂柳,醅面初明浅浅波。

  日满县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

  春来不饮兼无句,奈此金幡彩胜何。

  竹茂麦肥,土牛笙歌,垂柳吐芽,河水泛波,还有融融春阳耀春市,帆船往来如穿梭。这自然激起了诗人的诗兴,而吟诗抒怀,是立春日剪金幡,扎彩胜无法比拟的。

http://y3.ifengimg.com/a/2015_06/e9586070f22e7ce.jpg

《立春》

朱淑贞

停杯不饮待春来,

和气先春动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饼,

罗幡旋剪称联钗。

休论残腊千重恨,

管入新年百事谐。

从此对花并对景,

尽拘风月入诗怀。


http://y2.ifengimg.com/a/2015_06/a57904b5232a80d.jpg

吴冠中《春雪喜人》

《春雪》

【唐代】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http://y0.ifengimg.com/a/2015_06/00cba49421ac17b.jpg

立春之日,在现代人生活中,也许也就是一个寻常的日子,甚至会忘记,传统习俗也慢慢溜走。而在古人,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也就是一年生生的开始。

祭句芒神

http://y3.ifengimg.com/a/2015_06/2f3d5e41ca50b88.png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句芒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的天神。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管。他的本来面目是鸟,所以鸟身人面,乘两龙,拥有巨大的双翼,神力无边。

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其他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立春“鞭牛”体现期盼五谷丰登

http://y1.ifengimg.com/a/2015_06/613cc9186919997.jpg

据专家介绍,立春这天,民俗信仰祭祀芒神,即勾芒,它是东方之神,春天之神,草木之神,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的滋长。这种祭祀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农业的丰收。新华社发

有关专家介绍说,立春之日民间有“鞭春”“打春”的习俗,就是鞭打春牛,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打春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传说立春这一天,皇宫内外都要把它当作节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庆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京都风俗志》一书中曾记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那时,人们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买春牛图

http://y0.ifengimg.com/a/2015_06/600af378a3ba3fb.jpg

立春这一日,老北京的庙会里,一般都会在卖皇历的同时连带着卖春牛图,春牛图上前面牵牛的那个男子,画的就是芒神。一般人家,会把春牛图请回家,和那些拿回家里的春牛的碎片的意义是一样的,自己对自己祈祷,春神和春牛都是一年的保佑。

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疾病,今已成为娱乐。

立春日,通常村里会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为的是求当年能有好收成。有些地方还会把春牛肚子里塞上五谷,当春牛被打烂时,五谷便流了出来。拾起谷粒放回自家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http://y1.ifengimg.com/a/2015_06/6e23e0033e2172a.jpg

由于是春天的开始,我国民间都把立春作为节日来过,称为立春节,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专家介绍说,立春日迎春,是在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历史悠久,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出现。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最初的活动很隆重。文献中有很明确地记载: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

那么为什么要在东郊迎春呢?因为当时祭祀的勾芒是主管农时的,称芒神,传说他居住在东方,所以就将祭祀的活动定在了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可以看出立春在很早之前是相当受重视的。

专家表示,现今立春日迎春虽不如从前隆重,但立春这天寄托着人们的希望,所以各地仍会有一些特殊的方式来迎接立春,比如挂风车、鞭打泥制春牛、踏青等。

立春日“咬春”是中国特有风俗

http://y0.ifengimg.com/a/2015_06/c0d3819d67aaf4d.jpg

4日是农历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风俗又有不同的表现。

最早的记载显示咬春吃春饼。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

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

立春这一日,我国民间的咬春的另一种食品就是萝卜。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饮食习俗

立春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气,一般在公历2月3日或4日。立有开始之意,立春也预示着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台湾地区将立春定为农民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立春说: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指四季开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气候学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度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立春时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

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zhì)负冰。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陟,升也。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故曰负。

中国自古为农业国,立春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古时立春要祭祀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亦称芒神。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句芒神居东方)迎春,行布德施惠之令。宋代《梦粱录》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清代立春仪式已成了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清嘉录》: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农民耕田离不开牛。打春牛(打土牛、打春、鞭春)是汉族和白族立春主要习俗。历代封建统治者立春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燕京岁时记》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迎春活动以鼓乐仪仗队引导所有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且要求正装,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来到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将芒神、春牛迎回城。第二天地方长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现在一些农村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生病。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民间艺人立春时制作许多小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有的地方在墙上贴画在黄纸上的春牛图。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女孩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晋东南的女孩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晋北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运城地区娘家要接回新嫁女,称为“迎春”。

春饼

立春吃春饼历史悠久。据载六朝元旦吃五辛盘(五种辛荤蔬菜: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供人们在春日食用后发五脏之气。现扬州人立春时也吃五辛:新葱、韭黄、蒜苗、萝卜、芫荽。唐初饼与生菜以盘装之,称春盘,因与五辛盘有渊源,也叫辛盘,宋时改叫春饼,现也叫薄饼、荷叶饼、片儿饽饽等。元《饮膳正要》“春盘面”由面条、羊肉、羊肚肺、鸡蛋煎饼、生姜、蘑菇、蓼芽、胭脂等十多种原料构成。明、清时在饼与生菜外兼食水萝卜,谓能去春困。整个尝新活动称为“咬春”。卷春饼的菜称为“和(huo)菜”,其中必有绿豆芽、粉丝、菠菜心、韭黄、鸡蛋。

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宋代有一种“卷煎饼”,是春饼与春卷的过渡类型。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已经出现将春饼卷裹馅料油炸后食用的记载。到了清代已出现春卷的名称。春卷做法是用烙熟的圆形薄面皮卷裹馅心,成长条形,然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浮起而成。馅心可荤可素,可咸可甜。

春卷

立春时台湾的基隆和彰化外海都可以捕获到丰富的黑鲳鱼和白带鱼。

在日本,立春的前一天叫节分。这天要把沙丁鱼的头插在棟树枝上立在门口,驱除不祥。据说每逢节分时鬼要从阴曹地府出来,给人带来灾祸,这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风俗。人们首先把炒熟的黄豆供上神龛,到晚上打开门和窗户,一边儿喊“鬼出去,福进来”,一边撒豆子驱鬼。为了不让福逃走,撒豆子要马上关门关窗,然后全家一起抓剩下的豆子,最好抓比自己年龄多一个数的豆子,然后把它吃掉,这一年就会福星高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