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母乳喂养两周岁婴幼儿喂养策略 |
分类: 妈咪の孕育心得 |
我要将母乳喂养到轩宝两周岁!
·喂奶时要注意母子交流和肌肤接触
新观点:“新策略”首次提到母亲在哺乳过程中的声音、拥抱和肌肤的接触,能刺激婴儿的大脑反射,促进婴儿早期智力发展,有利于促进心理发育与外界适应能力的提高。
老观念:以往的喂养指南没有对婴儿心理发育与喂养的关系给予足够的认识。
心得:1、“新策略”的母乳喂养新观念更注重了宝宝早期发育的全面促进。使宝宝的潜能自出生后就开始得到良好的促进。2、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更有利于宝宝的心理发育、提升妈妈的责任心和家庭的安定和谐。
·6个月内光吃母乳就足够
新观点:母乳是0~6个月婴儿最合理的“营养配餐”,能提供6个月内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6个月之后,为满足其不断发展的营养需要,婴儿应获得安全的营养和食品补充,必须添加辅食。
老观念:以往的认识往往有两种极端。要么不管哪种喂养方式,婴儿4个月时就应该添加辅食;要么如果孩子不喜吃辅食,就随意拖到一岁以后再吃也没关系。
心得:越来越多的科学实践表明,婴幼儿阶段的喂养对人的一生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科学喂养不仅是宝宝身体成长的必需,语言、认知、交流等社会行为能力的形成也有赖于此。而早期的喂养方式中只有母乳能够做到这一点。另外,6个月前的宝宝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过早的添加辅食易患消化不良。而母乳充足的宝宝过早的添加辅食会造成早期的肥胖。还有将近一半的6个月宝宝已有乳牙的萌出,而且是小儿味觉发育和培养咀嚼能力的关键期。如果能在6个月后添加辅食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母乳最好坚持喂到两岁
新观点:在生命的最初6个月应对婴儿进行纯母乳喂养,以实现婴儿的最佳生长、发育和健康。之后,为满足其不断发展的营养需要,婴儿应获得安全的营养和食品补充,同时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2岁以上。
老观念:以往认为,母乳6个月以后,就没什么营养了,应该考虑给孩子断奶。特别是很多妈妈觉得来了月经后奶的质量不好,就急于断奶。
心得:1、国际母乳会撰文批驳这个说法是毫无科学依据的。还举例说明了6个月不是绝对底线,有些早产儿或者过敏体质的婴儿,由于身体的原因,拒绝或不能辅食,完全依靠母乳喂养到八九个月甚至更长,一样健壮成长。2、6~12月,母乳至少每天继续提供一半或更多婴儿所需营养素;12~24月母乳至少每天继续提供1/3婴儿所需营养素;3、国际母乳会认为: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来月经后的母乳在质量上有什么变化,来过月经的母亲应该继续哺乳,我们在实践中了解到有些妈妈会感觉来月经时泌乳量会减少,这与血容量的一过性减少有关系。只要妈妈注意营养补充,适当多喝些汤类食物就可改善。但是要注意应该采取非荷尔蒙(避孕药)类避孕方式。含雌激素或黄体酮的荷尔蒙类避孕方式,的确会改变母乳的成分,降低乳汁分泌。
·辅食应先吃谷类食物
新观点:添加辅食原则:及时、合理、安全和符合营养要求。婴儿生长至6月时,消化系统及各器官的协调性已发育成熟,肠道消化淀粉的酶也逐渐活跃,转奶食物的添加有助于婴儿完成从依赖母乳营养到利用母乳外其它食物营养的过渡。为了及时补充所需热能,应及时补充热能足够的食物,如黏稠的米糊。Who提出:婴儿首次添加奶以外的食物应从米粉(或米糊)开始,因为谷类不但提供较高的热能,还能补充铁,而且是最早最容易被婴儿接受的食物,而非蛋黄。
老观念:以往喂养中的认识: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而且最先推荐的辅食种类是蛋黄。
心得:1、现代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物结构逐渐由以原始的谷物、素食为主,改变为含有大量高蛋白的食物。加之,小婴儿食物以奶为主,而其消化道的功能完善并不与摄入量同步(恐怕还有工业化进程的飞跃等等因素,小儿的过敏性疾病正日益增多)。为此,临床观察结果,首先添加奶以外的食物应为谷类,以米粉最能代表,应为它最能降低早期有食物引起的过敏性问题(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几年前就提出的建议)。2、小儿的胃容量较小,已8月龄小婴儿为例:胃的每餐能容纳大约200ml,而稀的食物和液体很容易将为充满。食物的浓度和稠度在满足儿童能量需求方面有很大差异,浓稠的食物有助于补充能量的不足。这就是将“由稀到稠”旧观念的改革理由。
·生病时也得吃得好
新观点:在患病期间,儿童仍应坚持有规律地进食。甚至提供更多的食物和流食,以帮助患儿及早恢复体力。并在治愈后两周内,每天多吃一餐,进行营养追赶,减少疾病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老观念:以往都认为,小儿生病消化能力下降,应少吃和进食清淡食物。
心得:的确,小儿生病时大都食欲降低。为帮助他早日恢复,需要妈妈动脑筋、想办法促进喂养。1、母亲要有耐心,少量多餐;2、给宝宝提供喜欢吃的食物;3、提供的应是富含多种营养素的食物(当然要好消化);4、继续母乳喂养,生病期间可增加喂养频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