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宝鉴》是《石头记》(即《红楼梦》)的前身吗?邢岫烟这个名字是行岫岩一词的谐音?“大荒山”就是大孤山?《石头记》里的芦苇就是丹东大孤山的芦苇?
这些事可能您不一定研究过,不过,读《红》者一般记忆中都有对红楼场景的想象。生活在丹东的红学爱好者曹祖义,用多年时间做了深入研究,竟然“找到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与丹东大孤山的渊源。
曹祖义从1998年就开始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关于《红楼梦》的论说,起初,他的目的是想弄明白自己家这个曹姓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否同宗。结果,在十多年的研究中,他收获了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
海角人的论说被称为“可备一说”
2007年10月1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出版的《中华文化画报》(国家核心期刊)第10期第二个《专题》栏里,发表了曹祖义的《红楼梦与大孤山的渊源》一文,编者在编前按语中说:“辽宁丹东东港市因为地处中国海岸最北端,被称为海角,在海角有一个镇子叫大孤山。在中国众多沿海旅游景点中,大孤山名不见经传,所谓闺中人不识。我们的记者日前去到海角,悄悄地揭开了它既朴实又神秘的面纱。《红楼梦》与大孤山有什么关系?曹雪芹在大孤山写作《红楼梦》?——《红楼梦》好似一个永远的谜,引无数墨客为之魂牵。有关《红楼梦》的考证,万千红楼梦中人给出了千万种揭秘说法,海角人写的这篇文章也可备一说。”
今年9月,《中华文化画报》副主编姜玉芳到东港市大鹿岛采风,偶然看到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曹祖义著的《红楼梦与大孤山》一书,读后深受书中观点触动,回北京后,便通过朋友和曹祖义取得联系,约《红楼梦与大孤山的渊源》一稿,并予以刊登。在文章中间还插有大幅照片,有大孤山古建筑群、钟楼、大孤山娘娘庙、大孤山古建筑群砖雕、曹大汉家谱等。
由此,丹东一些文化界人士认为,通过这件事,证明海角正在被世人了解,海角人的红学研究也正在被世人认知。
曹雪芹在大孤山创作“有据可查”
曹祖义研究后认为,曹大汉与曹雪芹是同宗同谱的曹家人。
关于这一点,曹祖义说,把大孤山曹家清光绪二十年立的家谱和曹雪芹在《石头记》中披露的他们家真正的家谱——十首怀古诗的谜底进行比较,不难看出他们同出一辙:
始祖曹锡章(曹锡远)——曹霖——曹文龙——曹峦(曹玺)——曹寅(曹宣)——曹顒(曹頫) ——曹雪芹。
始祖曹锡章(曹锡远)——曹雲——曹元龙——曹岱
——曹宗孔
——曹大汉(曹積)——曹延聪。
可见,曹雪芹和曹大汉“确实是一家子”。
有了这些证据,曹祖义逐步发现了另一个秘密:
曹雪芹为了把家史写得更加真实全面,便和叔叔曹頫(脂砚斋)来到了大孤山,找到了同谱本家曹大汉(邢岫烟———行岫岩,大孤山原隶属今天的岫岩),尔后,曹頫为了防止清廷严酷的文字狱,叫曹雪芹留在大孤山,自己回到北京。曹雪芹在大孤山用十年时间,终于把《风月宝鉴》改造成了《石头记》。
在曹祖义看来,大孤山及曹大汉家和《石头记》在书中之所以有那么多巧合,是因为《石头记》中许多景物采自大孤山。
在《石头记》中,用“大荒山”来指代大孤山,用无稽崖来代屋脊崖(典型的三角断面),这个崖在曹家堡西山坡上。芦雪厂(也即曹家堡)靠山傍水,当年到处都是芦苇,东面是大洋河,西面是大孤山。从曹雪芹写《石头记》的芦雪厂向西山坡望去,便是非常奇特的“三块石”,曹大汉就葬在三块石中间。这与书中所提到的“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曹家一族”很贴近。还有镶嵌在大孤山中部石窟中的孤山上庙——栊翠庵,确实像孤山的大窗户。大孤山西边有著名的石人(自然形成的),石人传说自古有之,于是曹雪芹借鉴石人故事,把《风月宝鉴》改名为《石头记》(即《红楼梦》)。
曹雪芹在大孤山写《石头记》的时间为乾隆六年到乾隆十五年(1741-1750年),有几件事还可以进一步说明曹雪芹在这此十年:
十年间,北京没有一点曹雪芹的信息资料,并且,他还在书中标明曾写书十年。
史料说,“曹雪芹仅有一幼儿,先于他数月殇”,说明曹雪芹成家很晚,这和曹雪芹在大孤山著书有关,当时他并没有成家,回北京后才成家。
从考证的历史资料看,这期间,大都是传闻“逃禅著书”,“寄居亲友撰《石头记》等”,这恰好和曹雪芹在大孤山写《石头记》的时间、去处相合。
[ 作者:曹选善 张树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