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洪武青花为什会发会发黑?

(2009-07-30 05:07:09)
标签:

杂谈

    

                     洪武青花为什么会发黑?

                 孙欣

  

    金贝兄展示的明早期(洪武)的黑青花,是中国青花史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青花丛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其特征是:釉色呈牙黄白,釉下青花呈黑色,釉面有聚黑色斑,凹陷状;钴料有晕散、麻点,与苏料特征基本一致。为什么洪武期会出现黑青花呢?主要与这个时期的制作工艺和制瓷烧成制度有关。我们知道,烧制青花瓷有五个基本要素:白瓷胎、钴料着色、釉下彩、1300度高温和还原气氛。只有同时满足了这五个要素,才能获得纯正、靓丽的优质青花瓷。青花瓷的这五个要素,是一个内在统一体,其中任何一个或几个要素变化,都会影响青花的发色和质量。洪武黑青花产生的机理,主要是施釉过薄,钴料在胎上着色,不施釉情况下,高温烧制呈黑色。如果施釉过薄,青花发色同样偏黑。另外,烧成制度的改变,即烧制温度过低,窑内还原气氛不充分或者叫偏氧化,釉下钴料在还原气氛中呈蓝色,在氧化气氛中也呈黑色;同样,釉水在还原气氛中呈白色或青白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牙黄色。另外,蒙元时期尚白、尚蓝,洪武期的朱元璋尚黑可能是他的社会文化取向,从而使制瓷业者追随统治者的尚黑取向,从而生产出符合统治者要求的黑青花。这就如同1949年中国尚红(祖国山河一片红),文革尚草绿(穿绿军装)一样。拙见! 我的观察恰好与鉴堂兄的观点相反,应是先有唐单彩,后有唐多彩。西晋青瓷出现点褐彩--含铁,汉代出现绿釉---含铜,隋代出现单彩绿釉条纹高温四系罐,唐初点蓝彩---含钴,这些都是单彩。唐三彩是如何发明的呢?为适应需求,有专烧低温釉的陶瓷器---半陶半瓷,在胎上点单彩,施氧化铅釉,入窑一层层叠加裸烧。氧化铅釉在窑内遇高温,迅速熔融,叠加在上端的器物分别点了单褐彩、单绿彩、单蓝彩的釉往下面器物的表面上滴,使下面得器物的釉面出现三彩色,绚丽夺目,比单彩要精美。这一偶然的发现启发了窑工,于是在制作过程中,就有创意性地加上三彩或多彩。因此,就唐青花与唐三彩发生时间顺序而言,唐青花应在前,唐三彩在后,但是两者是不同的品种类型,互不隶属,沿着自身的轨迹发展。唐青花向高温瓷发展,经宋、元、明、清、民国,如今已是庞大的青花家族,枝繁叶茂;而唐三彩受到胎质、釉地、功能、造型等的局限,发展几乎停滞在一千以前,如今仍属于洛阳等地方小品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