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唐青花的工艺特征与时代风格
(2009-07-26 21:17:36)
国内民间收藏家发现、收藏、和保护唐青花的消息也时常见诸于媒体:从1993年开始,河南省新乡市古陶瓷爱好者李清洲先生陆续收藏到5件唐青花残片;2000年,著名古陶瓷专家赵青云先生在河南省洛阳市一位收藏家的家中鉴赏到两件唐青花四系罐完整器;2007年6月,由吉林省伊春市收藏家协会顾问李俊先生发起,多位著名考古专家、古陶瓷专家赵青云、叶文程、朱伯谦、马希桂等参加的首届北京唐青花研讨会,首次展示了民间数十件唐青花完整器;2007年10月,南京市清凉山公园艺术品市场摊主陈钢先生展示了一件手掌大、报价五万元的唐青花瓷片。
香港和海外文博机构也有不少唐青花的收藏而且均为完整器:上世纪40年代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在洛阳征集到一件唐青花三足炉;丹麦哥本哈根装饰艺术薄物馆收藏一件唐青花鱼罐;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收藏一件白釉蓝彩唐青花小执壶;美国波士顿泛美艺术美术馆收藏一件白地蓝彩撇口唐青花碗;1999年,德国“海底探险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附近海域打捞了一艘九世纪阿拉伯或波斯木质商船,在该船上的6.7万件中国陶瓷当中发现了三件完整的唐青花瓷盘,现藏于新加坡国立博物馆。
1975年,中国著名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对扬州唐城遗址发掘的青花瓷枕残片作了认真观察,从造型、胎质、釉料与制作工艺等特征判断其为河南巩县窑产品,并指出:“巩县窑又是唐代烧制唐三彩的著名瓷窑,而唐三彩中的蓝彩正是用钴料呈色的。”此后,冯先铭先生先后对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的一件三足炉、美国波士顿泛美艺术博物馆的白釉蓝彩厚胎碗以及丹麦哥本哈根装饰艺术博物馆的白釉蓝彩鱼藻纹罐的造型、烧成温度、纹饰布局及胎、釉特征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研究,明确指出这几件青花器是唐代河南巩义县黄冶窑场产品。
巩义市(原巩县)为于河南省中部,距洛阳30公里。1957年冯先铭先生在河南进行古窑址调查时首先发现了巩县境内的黄冶窑址,并将《河南巩县古窑址调查记要》一文发表在《文物》期刊1959年第3期上。1976年7月,河南省博博物馆与巩县文管所联合对黄冶窑址进行试掘,获得了大批蓝、绿、黄单彩碗、盘残片和白、黑、酱釉色的瓷器残片以及唐三彩制品、窑具、模具等实物标本。1987年前后,当地公安部门破获多起盗掘黄冶窑址地下文物的团伙,缴获数百件唐三彩完整器和唐青花残片。2002年8月,巩义市为修建焦巩(焦作—巩义)黄河大桥和310国道连接线,郑州市考古所和巩义市文管所联合对黄冶窑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获得了包括唐青花、唐三彩、河南府贡白瓷、素烧器残片1000袋,完整和可复原器物价600余件。200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和中国文物研究所联合对黄冶窑址第二区和第三区进行了又一次发掘,获得各类瓷器残片和窑具800余袋,完整器和可复原器物900多件。2005年4月至2005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和中国文物研究所再次合作,对巩义市以西约7公里处的白河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该窑址首次发现了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北魏窑炉、唐青花瓷器和唐三彩马佣。这也是继发现烧制唐青花的黄冶窑址之后,又一个烧制唐青花窑址的重大发现。(详见《中国文物报》2008年2月6日第2版)另外,根据考古调查、发掘报告,河南密县西关窑、登封曲河窑等也是烧制唐三彩、蓝彩釉瓷器的古代窑址。在河南省境内,特别是巩义黄冶窑的发现和发掘,不仅找到了唐青花的产地,而且为探究唐青花的生产过程、制作工艺以及发展、分期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宝贵的可靠依据。
为了证实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唐青花与巩义县产地的相关性,198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选取了一部分扬州出土的唐青花样本,分析其胎、釉和色料的化学组分,測定其物理性能,并借助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探真技术鉴定了微观显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这批青花瓷器的年代为唐代中晚期;这批青花瓷器的彩饰是以低锰钴矿为其着色剂的釉下彩,与唐代河南巩县唐三彩蓝釉钴料极为相似;胎、釉的化学组分以及烧成温度亦与唐代河南巩县白瓷相似;这批唐青花为巩县窑生产无疑。
经典的“青花瓷”定义,是指以氧化钴作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罩以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入窑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由于钴料在瓷器上发色艳丽,形成“蓝”、“白”相间的视觉感,故称青花瓷,简称“青花”。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一书中提出成熟青花瓷的“三要素”说:一是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二是运用钴料生产蓝白的图案花纹;三是熟练掌握釉下彩绘工艺技术。古陶瓷专家李辉柄先生在《青花瓷器的起始年代》一文中提出青花瓷的“五要素”说:一是高温烧成的素肌玉骨的白瓷胎;二是施高温透明白釉;三是青花原料为氧化钴;四是用毛笔以氧化钴在素胎上描绘纹饰;五是在绘好纹饰的胎体上施釉,高温烧成的釉下彩。上述有关青花瓷的概念和“三要素”、“五要素”说特征的描述,都是从成熟的陶瓷生产工艺角度对其进行理论概括的。“青花瓷”这一概念应该是“最一般的抽象”,即它应该包括唐青花、宋青花、元青花、明青花、清青花、民国青花和当代青花瓷等各时期的本质属性,也包括成熟期青花和不成熟青花的共同特征。我国著名古陶瓷专家赵青云先生,提出了界定唐青花的四个标准:第一,必须是瓷胎;第二,胎上先施一层化妆土;第三,在胎上用钴料作彩绘或点彩;第四,必须施一层玻璃质透明釉。这是对唐青花认识的有益探索。
唐代陶瓷工艺的伟大成就之一,就是开创性地将钴料装饰在陶瓷器上,形成色彩鲜艳、蓝白相间的青花陶瓷器。因此,我们认为,唐青花的本质就是使用了一种不同于氧化铁、氧化铜的新型呈色剂——钴料,使陶器或瓷器装饰的色彩元素更加多样化,这是唐青花的内在根据,是事物的本质。如果在制作工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将钴料换成氧化铜或氧化铁,出现的就不是唐青花,而是“唐绿花”或“唐黄褐花”。而胎料成份、制作工艺、施釉方法、烧成制度等等只是唐青花产生外部条件,外在因素,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因此,简单地说,所谓唐青花是指用钴料作呈色剂装饰器物,形成蓝白相间纹饰的陶瓷器。
199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联合对扬州出土的唐青花瓷钴料来源进行了专题研究。通过采用现代科学测试手段分别对唐青花胎、釉和唐青花钴料的釉区进行了深入细仔的研究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唐代用钴料的主要组成特征是以低铁、低锰、少量铜和微量硫为特征,不含砷和镍。据报到全世界钴矿有100多种,可分成三大类:即硫化物、砷化物和氧化物。钴矿中伴生的主要金属元素有铁、镍、铜、锰,有的含有锑、铋和银等。唐青花样本中测得含硫而无砷,说明唐青花钴料是一种硫化物,而不是来自波斯地区的含砷钴料。全世界钴的硫化物矿有十余种,而与唐青花钴料组成特征相近的只有两种,即伴生少量的铁、铜的硫钴矿和方硫钴矿(辉钴矿)。
根据地质矿产资料显示,这两种钴矿是最具工业价值的钴矿之一,每年全世界8﹪的钴料产于南非的刚果和津巴不韦。中亚赛延—土瓦和乌拉尔地区也有少量辉钴矿和硫钴矿。我国甘肃金昌市郊钴的儲量居全国之首,其矿床属于硫化物矿型。另外我国河北也发现了含钴较高的硫化物矿床。
在唐代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交流和文化交往比较频繁,商人从南非、中亚获得这类硫化钴矿并将其带到中国唐青花产地的可能性是有的。但唐青花产地的商家们“舍近求远”的做法显然是违背商业利益原则的。因此,我们认为唐青花使用的钴料,是就地取材、产之国内某一地方的钴矿料。
所谓时代风格,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总的艺术风格,是这些因素在各种手工艺制品中的文化凝练和物质再现。这种时代风格是各种手工艺制品装饰艺术的共性特征。如在唐代受波斯文化应响,金银器中有一种凤首壶制品,而在唐代的陶瓷器当中也有风格一致的凤首壶制品。在时代风格影响下,不同的手工艺类型,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工艺特色和艺术风格,这就是所谓个性风格,即个性特征。时代风格包含着个性风格,而个性风格体现出时代风格。在同一种手工艺制品当中,同样也存在时代风格和个性风格、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关系。如唐代陶瓷罐、碗、执壶等器物的底足多数为饼形足;执壶的流多数为短流;罐、钵、壶的器身也多用贴塑装饰。因此,不论是越窑、邢窑、长沙窑、巩义窑,其器物的形制基本相同,这就是唐代陶瓷的时代风格,即共性特征。而不同区域、不同窑口、不同时期,因制作材料、制作工艺、装饰手法、烧造水平、传统习俗等不同,又形成不同特色的陶瓷品种,这就是唐代陶瓷的个性风格,即个性特征。
唐青花的时代风格,就是在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习俗的影响下开创性地运用钴料装饰陶瓷器,形成色彩蓝艳、纹饰独特的艺术风格。唐青花的时代风格,是唐代总体时代风格与唐代陶瓷手工艺制品个性风格的统一;是唐代陶瓷手工艺制品总体时代风格与陶瓷器的区域和窑口的个性风格的统一;是区域和窑口的时代风格与陶瓷器品种类型的个性风格的统一。唐代巩义窑的陶瓷产品有共同的特征,而唐白瓷、唐青花、唐三彩等不同的陶瓷品种类型,无论是制作工艺、装饰技法、使用功能上又都具有各自的风格。
唐青花的时代风格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第一、时代性。唐青花的器物型制、工艺制作、艺术风格与唐朝大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清新活泼、雍容华贵、洒脱豪放、丰满圆润、中西交融”的总体时代风格在唐青花陶瓷上充分体现。主要通过瓷塑工艺技术,来体现盛唐总的时代风格。如罐、碗、执壶等器物腹圆足平;女立俑体态丰满,服饰华丽,女舞俑阿娜多姿,楚楚动人;乐人乘驼洒脱豪放,胡商俑栩栩如生、异域情怀。这与元代、明代、清代的青花瓷以绘画艺术装饰器物表面的艺术风格明显不同。第二、开创性。唐代工匠率先将钴料运用于陶瓷装饰上,丰富了色彩基本元素,提高了唐代人对青花色彩的审美情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历史性贡献,成为中国青花瓷的始点和发端,并影响了1300年余年中国青花发展史的进程,创造了灿烂的、影响世界的青花“国瓷”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第三、探索性。唐代在钴料运用的工艺技术上,还处在起步期和探索阶段。如唐青花纹饰,有洒彩、点彩和绘彩,而这反应了唐青花钴料装饰的三个发展阶段。洒彩为初创阶段,青花纹饰无规则,随意性,耗料多,美感差;点彩为唐青花的发展阶段,青花点彩排列有序,图案成梅花形或几何形,美感增强;绘彩为唐青花的相对成熟阶段,用钴料色彩将中国的绘画艺术在陶瓷上表现出来,大大提高了陶瓷器的装饰艺术效果。我们推测,唐青花初创期,洒彩使用的工具可能是树枝或植物秸杆;发展期点彩使用的工具,可能是类似于高粱杆的植物,因为高粱杆表皮角质化了,不渗水,而杆心为海棉状,既能吸收液体钴料又不外渗,是非常理想的点彩装饰工具;在唐青花相对成熟期,绘彩开始使用毛笔进行装饰绘画了。此外,钴料装饰是釉上彩还是釉下彩以及釉料与钴料、钴料发色与烧造温度等等工艺技术都处在探索阶段。第四、稚嫩性。唐青花处在中国青花瓷发展史的初期,与宋青花、元青花、清青花相比,尚不成熟,显得稚嫩,是青花瓷的“婴儿期”,虽然它具有青花瓷的全部“基因”,但属于不成熟的青花瓷,带有唐朝的陶瓷文化烙印和“蹒跚学步”的工艺技术痕迹。然而,由于中国人的伟大智慧和独特的创造力,最终将不成熟的唐青花发展成为中国青花瓷这样一个“巨人”,成为千年不衰、享誉世界的“国瓷”。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