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东
王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173
  • 关注人气: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与义《伤春》赏读

(2015-05-21 17:32:24)
标签:

文化

陈与义

宋诗

伤春

赏读

分类: 诗词·名典·理论

陈与义《伤春》赏读

《伤春》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首慨叹国事的悲愤诗。写于北宋建炎年间,当时诗人逃难至湖南邵阳。

首联叹惜朝廷无平戎之策,致使金兵不断南侵。国势日衰。颔联举汴京沦陷、飞龙入海两件典型事例,说明投降路线造成的严重后果,既痛心疾首,也隐含讽刺。颈联紧扣诗题写诗人有国难奔,有家难回的悲痛心情,感人肺腑。尾联赞扬抗金将领的勇敢行为,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全诗语句明净,音调响亮,用典贴切,形象生动。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⑺⑻,岂知穷海看飞龙⑽⑾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释】

伤春:名为感伤春天,实则是忧伤国事。

庙堂:旧时皇帝供奉祖宗神位的处所,借指朝廷。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平戎:战胜入侵者。《新唐书·王忠嗣传》:(王忠嗣)节度朔方上平戎十八策。斩米施可汗,虏不敢近塞。

坐使:遂使。

甘泉:秦汉行宫,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上,此处代指宋皇宫。夕烽:夜里报警的烽火。《汉书·匈奴外传》:(胡骑入代)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李白《塞下曲》: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此句实为夕烽照甘泉的倒装。

上都:借指汴京,北宋京城。一说指建康或临安,当时均作为南宋京城选择地。尚未定。

战马:金兵铁骑。

此句意为汴京已经沦陷。

穷海:僻远的海上。此处指温州(今属福建)海域。

飞龙:旧时以龙比天子,此处指宋高宗。《易经·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此处说飞龙不在天上而逃于海。皇帝在茫茫九州连立足之地都没有,是讽刺朝廷无能。

初怪……岂知……”两句,有始料不及之意。

孤臣:作者自指。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邵阳。

霜发三千丈: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此处借指忧国之情。

烟花:指春天艳丽的景物。烟花一万重:杜甫《伤春》: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意为离故乡太远,看不到故乡的春景。

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湮。延阁是汉代史官官署,向曾任秘阁直学士,故称。

疲兵:经过苦战而疲惫不堪的军队。

犬羊:对金兵的鄙称。敢犯犬羊锋:敢于抵挡侵略者的锋芒。《宋史·向子湮传》载,建炎四年二月,金兵进犯湖南,向组织军民抵抗,终于击退敌军。此二句从杜甫《诸将》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化出。

【译文】

朝廷没有良策击退金兵入侵,竟使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行宫。我正惊呼京城里竟然听到战马嘶鸣,哪知可怜的皇帝已到海上逃生。我这孤臣忧虑国事愁白了头发,又适逢春天繁花吐艳,更叫人触景伤情。幸喜长沙有个抗金的将领向子湮,他率领疲弱之师,敢抵抗兽军的锋芒!

【创作背景】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过江,攻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十二月,入临安(今浙江杭州)。第二年又攻破明州,迫使宋高宗乘船逃入海上。陈与义当时正流落到湖南境内邵阳,居紫阳山,对着明媚春光,深感国势危急,伤时感事。杜甫曾有《伤春五首》,对吐蕃攻陷长安,代宗出走深表忧愤。南宋这时面临类似局面,作者便以《伤春》为题,写下了这首诗。

【赏读】

这是一首伤春诗,实质上却在感伤时势,表现出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全篇雄浑沉郁,忧愤深广,跌宕起伏,深得杜诗同类题材的神韵。

首联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二句,上句是因,下句是果。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直叙国事的危急。上句庙堂无策可平戎,是说朝廷对于金兵的侵略不能也不敢抵抗,下句坐使甘泉照夕烽,是以汉代匈奴入侵,晚间烽火一直照到甘泉宫,来表示由于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抵抗,因此使得金兵长驱直入,从边境到达内地。这两句感叹朝廷无策抗金,直将矛头指向皇帝,此为首顿。

颔联初怪二句,承上直写南宋小朝廷狼狈逃奔的可悲行径,把坐使甘泉照夕烽具体化。对这种敌人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诗人忧心如焚,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而国势却如此危急,就更增加了诗人的伤感。这两句以初怪岂知的语气,造成更强烈的惊叹效果,显得感情动荡,表达了局势出人意料之外的恶化,流露了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再次跌宕。

颈联孤臣二句,是借用李白和杜甫的名句,直接抒发感慨,扣着题目写伤春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上句写伤,下句写春,由每岁烟花一万重的春,引起孤臣霜发三千丈的伤。作者用孤臣自指,一是表示流落无依,二是表示失去了皇帝。诗人把白发三千丈烟花一万重两句李白,杜甫的名句合为一联,对仗贴切、工整,表现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杜甫有诗说: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至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陈与义在别的诗中也说:天翻地覆伤春色。都是由春光烂漫与家国残破的对比之中,产生了莫大的忧伤。这也可以看出陈与义学习杜甫与江西诗派的不同之处。杜甫伤春,一方面说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一方面说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尽管为外族的入侵深深地忧虑,但还是相信国家终究是会恢复的。陈与义在这首《伤春》诗中,也从万方多难的现状中看到了希望。

尾联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二句,落笔很有力量。诗人对向子諲是歌颂的,向子諲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冒犯野兽一般的金国侵略军的锋锐之气,是具有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的。诗人在这里显然是以在长沙的向子諲与在庙堂的当权派作对比,向子諲疲兵敢犯犬羊锋,而庙堂都是无策可平戎。所以对向子諲的歌颂,就包含了对庙堂当权派的批判。疲兵敢犯犬羊锋,不仅笔调苍凉悲壮,而且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向子諲卫国精神的无限崇敬之情。敢犯二字,气势凌云。诗人用稍喜二字就表明了他的讥讽的意图。稍喜并不是说向子諲的抗金值不得大喜,而是说在庙堂无策可平戎的局面下,还有向子諲的疲兵敢犯犬羊锋,使人看到了线希望,在忧伤之中带来了一点欣慰。

这首诗作也深刻地反映了南宋前期战乱动荡的社会现实。诗中一方面对南宋朝廷不采取抵抗政策,一味退却逃跑,表示出极大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向子諲等官兵纷起抗敌的爱国壮举,进行热情地讴歌。这种鲜明的主战态度,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这首《伤春》体现了陈与义南渡后的诗风开始转变,能卓然成家而自辟蹊径。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说陈与义建炎以后,避地湖峤,行路万里,诗益奇壮。……以简洁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故当在诸家之上。这些评语并非溢美之辞,而是符合南渡后陈与义的诗风特征的。此诗真有杜忠这是极有见地的。尽管诗人的爱国感情没有杜甫那样的深厚和强烈,但是在这首七律中显露出来的爱国情思,沉雄浑成的艺术风格,已经不是在形貌上与杜甫相似,而是在气味上逼近杜甫。

另外,整首诗雄浑沉郁、忧愤深广,也有江西诗派作品的影子,但又突破了江西诗风。

【名家点评】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二批曰:此首真有杜意。

《四库全书总目·简斋集提高要》评曰: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荡以后,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迹遥深,乃往往突过古人。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宋代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南宋诗人。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官参知政事。其诗出于江西诗派,上祖杜甫,下宗苏轼、黄庭坚,自成一家。南渡后,诗风转为悲壮苍凉。著有《简斋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