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本的要点
(2016-07-02 13:45:09)
标签:
文化小说娱乐 |
分类: 剧本 |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本的要点
(日)舟桥和郎
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本,要点究竟是什么?那便是要把文字的精髓,具体地说是文学所具有的主题及它那给予读者心灵上的震撼这两点在影视再现出来。如前讲所述,在剧情达到高峰后“情绪感动”时再现文学作品所具有的那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点明主题。
关于这一再现,伊丹万作把它说成由文学到电影的“移植”、“带入”。他在上述随笔的后半部分讲述了有关电影《春琴抄》的创作体会。
“那么,对于电影《春琴抄》我自己的评价如何呢?首先我基本上认为这是一篇佳作。至少它没有我们心中那些不洁的部分。我把那些严肃的、打动人心的部分摄进了银幕。也许会有人说那是原作所具有的力量,我也大致赞同这一意见。然而,有谁能说把原作所具备的那些力量移植到电影中不是最正确的改编方法呢?我无所谓,田中绢代演技不高也无碍大局,至关重要的是不失掉原作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并把它带进电影。连如此简单的问题都不懂的人是不配奢谈改编电影问题的。”
着重号原文没有,是我加的。这句话说了问题的全部实质。
那么,在实际编剧时什么是要点呢?对此我想就自己的创作经验谈一下。
首先我把原作分解开,这样一来小说便成为了各自独立的五个部分。
⑴
⑵
⑶
⑷
⑸
以此为素材便可以重新编排了。下面按顺序解释一下。
⑴
⑵
⑶
⑷
把原作各自孤立分解开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撷取它的优秀部分,修改不太精彩的部分,从而改编成剧本。不过,在这里最关键的是丝毫也不能改变原作的主题以及原作所具备的“打动读者心灵”的部分。也就是说要尽一切努力使它们在影视中再现出来。这是我编剧的准则,我想其他编导者采取的大概也是与此相同的手法吧。在此有二点想提请大家注意。
一、 改动原作的情节、人物及结构时,必须征得原作者的同意。如未经允许便随意改动那是侵犯著作权。
二、 前面我说过为了增加剧本的趣味性可以对原作加以修改,可是,不能单纯为了趣味性而对原作妄加改动。
如上所述,编剧时必须再现原作的主题和“打动人心的力量”,不能因过于追求趣味性而丧失作品的现实性。如第三十六讲所述,必须始终尊重现实性。为了追求趣味性而丢掉现实性是得不偿失的。首先没有现实性的剧本不可能有趣味性。因此,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对这一点若不加注意,不管情节如何荒诞离奇,单方面着意于趣味性,往往是导致作品失败的根由。
当原作是名著时,编剧在改动时尤其要小心谨慎,一定不要冲淡原作所具备的现实性或使原作者感到难堪。
不过也有很多对原作加以改动的作品,如《罗生门》。众所周知,电影《罗生门》的原作是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里》。
下面把原作与电影加以比较。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上面⑻杣壳真正的证词是编剧者加的,原作中没有这一部分。然而,正是这一部分使这部影片大放异彩。
在这里编剧对原作做了明显的改动,不过正是因为这一改动,这部电影才获得了辉煌的成功,使它成为国际电影节大奖的获奖电影。剧本的这一部分过于冗长,就不在这里引用了。很清楚,杣壳真正的证词对于《竹林中》一文的主题——“谁也不知道真相”无疑是一种挑战,他的证词以“最接近真相”的形式描绘出来。不过,这只是最接近,而并非就是真相。即,与芥川的主题思想并不是抵触的。
这一场面的剧情描绘的是人的不可理解、愚蠢、可笑、狡猾、怪诞、丑恶、软弱、自私,说到底,把人类的一切丑行都赤裸裸地合盘端出。透过芥川“谁也不知道真相”这一主题,那后面便是“这就是人的本来面目”。这一底蕴在添加的剧情里得到了强调和发挥。由此,芥川小说的精髓便恰如其分地在电影中再现出来。乍一看它似乎否定了原作的主题,其实不然,实际上它对原作的主题是一种补充和发挥,使它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