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文教学应该注意什么

(2009-07-26 13:30:33)
分类: 教学管理

                  文言文教学应该注意什么

           ——两节《师说》观后

    由于中学语文的传统教学内容之一是文言文教学,而教材所选的文言文往往是文质兼美、广为流传的佳作名篇。所以如何面对这些佳作名篇,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就成了实践中广大教师必须进行的探索。比如两节关于《师说》的课,就展示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一些思考。

    那么文言文教学应该注意什么呢?观看和学习了两位老师的课后,我体会到,文言文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言与文。

    文言文言,有言有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学中就应“言文”并重,不可偏废。刘老师的课堂就很好地体现了文言并重的特点。比如进行第二段的教学,他让学生找出5个重点词、1个重点句,这是“言”的教学;而设计让学生评价韩愈,引导学生探讨韩愈的精神,这是“文”的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刘老师用新颖的设计,将文言文的两大重点处理的特别到位。既没有重言轻文,也没有重文轻言,而是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二者兼顾,达到了文言文的教学目的。

二、           读与练。

    无论是进行文言文教学,还是现代文教学,“读”永远不应被冷落,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充满读书声的课堂。文言文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就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刘笑天老师在《师说》中所设计的各种读,老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默读,对于教学就效果很好。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展示的课堂,更应该是学生落实的课堂,所以必要的“练”是需要的。两节《师说》,特别是后一节,没有设计学生适当的训练,自我感觉是有欠缺的。平素里我们倡导导学案,这是推进落实的有效方法。

三、           预习与落实。

    由于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所以指导好学生进行预习,是必要的。高效的课堂需要学生预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预习,良好的习惯养成需要预习。一篇文章学完了,并不等于学习结束了,课后及时的落实也是必须的。从预习到课堂学习到课后落实,这是学习任何科目的良性途径。刘老师这节课上学生的反应就能够看出预习的效果。

四、           预设与生成。

    教师在备课时要有一定的预设,没有预设则无法有效驾驭课堂。高明的教师,他(或她)的预设是高明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表现的是教师的才学和能力。比如刘笑天的这节《师说》的设计:对“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质疑,请学生找出五个典范的字词、句子,请学生推荐你认为读的好的同学来读,请学生谈韩愈当时的感情应是什么等等问题,就是非常好的预设。但是课堂教学是灵性的课堂,是鲜活的师生互动,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也不是一味按照教师的预设而进行的有板有眼的流程。不能把一堂课上成仅仅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对话式,要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讨论,即要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学生的思考和回答是难以预料的,智慧的火花不是预设的,教师不能用自己固定的思维和答案扼杀学生生成的智慧。刘笑天比较注重启发学生,这一点很好。但两位老师的课,在关注学生的生成上感觉普遍不够,对文本的拓展也不够深。

五、           主导与主体。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到底应该怎样体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呢?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到现在为止,对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这仍是我们理论上的东西,是一种美好的想像。我们往往情不自禁地把课上成以老师为主体的表演课、一家之言课,教师侃侃而谈,学生被动听课甚至点头瞌睡。课堂沉闷寡淡,尤其是文言文课堂,串讲字词,分析词类,忽视诵读,忽视人文体验,像《赤壁赋》这样如此能够穿透人的灵魂的千古奇文,只能上成文言积累的课,怎不令人惋惜?在《师说》这节课上,刘老师一上来就让学生通过朗读、体味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让学生分析,说明理由。在设置问题时,让学生够得着,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再让学生重读把握第一段,落实到位。这都体现了发挥“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主体”作用的用心。

六、           课内与课外。

    刘笑天老师在《师说》这堂课上注意了把课前预习、课后巩固和课堂学习联系起来,重点突出,又容易让学生掌握。这体现了教师对课内和课外的关系的重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课外学习,加强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像刘老师的做法就很可取。事实上,课堂的学习不过是语文学习的集中体现,是其一部分,是师生学习的主战场,更多的自主学习表现在课外。没有课外的生活积累和自主预习、复习、阅读、练习、交际,就没有课堂上学生更主动高效的学习状态。

    总之,观看了两堂《师说》,感受很多,得到的收获很大,进而引起的思考也很多。倒底文言文的课该怎么上?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怎样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度”去预设,去驾驭课堂的生成?如何关注学生的“读”“练”?如何协调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凡此总总,仍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我相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漫步于灿烂的中华文明里,徜徉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经典中,我们这些勤于学习和思索的灵魂工程师们,一定会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把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教得更好,为我们的学生奉献出更多的精彩。

    让我们更加真诚地努力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