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金雕玉蟾之三(2016-12-05 08:45:40)
徽宗的仙级作品不少,就不多贴了。徽宗之后,听说金朝亡国那位皇帝,也领悟了瘦金体,并且写的不错,然而,也亡国了,作品都没留传多少。之后估计再也没人能写出像样的瘦金体了。 然而如果苛求一下古人,把徽宗的字和甲骨文比较一下,还是能看出巨大的差距。若论瘦金,老祖宗还是甲骨文。 和甲骨文一比,徽宗的瘦金体明显还是受了后世的影响,太僵,太紧。原来我只是直觉体验,但并不是很明白这里面的道理,真是自己到了什么程度,就能欣赏多大的东西。 这个本质性的差别,就是中,对于中练到了什么程度。 周朝的金文以及后世,是没有中,中已经极其弱小,徽宗找到了中,然而人的本能,对于千辛万苦找到的东西,总是紧紧抓住,生怕丢了。 此种道理,就是明、暗二字而已。 中,有明暗。徽宗的中,是明中。他把中放在聚光灯下,严加看管,生怕丢了。 中的绝妙,在于暗。明的都是边角,暗才是中。但一般人不敢,中一旦暗,就好象要消失一般,人会害怕。其实那种似乎消失的暗,才是中的绝妙之处。 暗中,只有甲骨文是这样写的。 更早的先民,自然熟知这个道理。看看良渚的玉琮,中间是空的,四周的边角才是实的。 这个明暗道理,如果没人点破,纵使徽宗这样的天才,自己也是跨不过去的。经常见到很多人捧着那几本书读,道德经、淮南子之类的,其实那些书真的没什么太大用,中国的传承,周朝开始就隐了。春秋战国的人,自己也是似懂非懂,与其读他们的书,不如多看看更早期的文物。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