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企业好起来是唯一正途

(2025-07-18 09:27:45)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状况下,社会上对机关事业单位的人的收入和福利待遇议论是非常多的。事实也确乎如此,除了老板和公司高管的收入水平之外,体制内的人的收入是高出一般从业者的,而且没有动辄降职降薪乃至下岗的风险。因此,考公考编几乎成了所有年轻人的追求,而家长也是遏尽所能,全力支持子女进入体制内,捧上这只“金饭碗”,曾经出现过几百上千人争抢一个岗位的盛况。
        然而,这样的情形并不是一贯如此的,差不多是在世纪之交的前后才慢慢走到这一步的。记得在1980年代,城镇青年找工作和转业军人回到地方安置就业,一般都把进入国营、大集体企业工作作为第一选择,所谓没有路子的人才选择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为什么这样选择?利益驱动使然。一旦进入市属、县属企业,特别是大型国营企业工作,既有工资,还有奖金,特别是可以分得一套住房,转业干部家属还可以安排到企业下属的三产企业工作。而安排到机关单位,特别是基层单位,那意味着工资低、待遇差、没关系。但正所谓六十年风水轮流转,到了九十年代末,大量的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因为经营不善被转制改制甚至破产,曾经的天之骄子成为了下岗失业人员;而工作稳定、收入大幅增长、无养老医疗等后顾之忧的机关事业单位却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
        机关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高过企业的事实,造成了社会资源和人才的浪费。学而优则仕,每年一大批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以势不可挡的态势蜂拥挤入各级党政机关,扔掉了自己的理想目标,扔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扔掉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数年以后,所学的知识沦为了饭桌上的谈资而已。
把整个机关事业单位比喻成一个团队,这个团队除了有统帅之外,还需要有如韩信般领军作战的将军,如张良一样运筹帷幄的智囊,也需要如萧何这样善于做后勤保障的人物,而不是所有的岗位都必须要硕士、博士,所有的人都必须如张良般睿智。让清北毕业的研究生去当小学老师,让985、211高校毕业生去当城管队员,并不是截然不行,但肯定不是人才使用的最优选择。
       那么,如何让真正的人才进入到企业之中,这必须从制度建设上来考虑。企业是经济的细胞,只有企业好了,整个经济才会欣欣向荣,社会才会不断进步。而企业要创新、要发展,最终靠的是人才。抛开其他条件,只有收入待遇大幅超过机关单位,才可能吸引人才流入企业。要提高企业的收入待遇,首先要让企业有好的生存发展空间,简单来讲就是要让企业能赚钱,赚大钱;而这必须有好的政策环境、好的创业氛围作保障。在此基础上,要加强立法立规,确保企业职工收入福利待遇不低于机关事业单位,营造平等的就业机会或更加优厚的就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活得更好,让员工更具幸福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