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节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新年来得比较早,1月29日已是正月初一,二是假期新增了一天,达到八天之长。年初二,我们自驾前往人流量相对平稳的浙江余姚游览。由于假期拉长了一天,高速上的车流量比往年有所下降,并没有出现拥堵的状况,三个小时不到,我们便顺利抵达余姚的佰瑞特酒店。
余姚地处浙江省东北部、宁波市西部,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南部,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余姚城区高层建筑较少,道路也大多狭窄而曲折,整体给人一种老旧而宁静的感觉;而且余姚有足够值得人骄傲的历史和名人,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余姚境内就有人类栖息,并创造了河姆渡文化;余姚又是姚江学派的发祥地,历史上名人雅士辈出,如王阳明、黄宗羲、蒋梦麟等。
经过短暂的休整,我们出发前往阳明古镇游览,其府前路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被定位为“潮流汇聚的慢生活街区”,有众多新兴文化企业入驻,还有心迹馆、匠心余姚馆、非遗馆、寻味余姚馆等体验展示馆。古镇规模不大,游人也并不太多,但却是一个充满了烟火味的可以品尝当地美食美味的好去处。余姚黄鱼面:由晚清大观园厨师何一飞为姚江渔老大们所创,经三代承续改良,成为余姚最具代表性的东海飨味之一。梁弄大糕:余姚梁弄镇独有的传统特色米制糕点,香甜柔糯,承载着古时梁弄镇婚嫁节庆的喜乐礼俗。朗霞豆浆:余姚著名地方特色小吃,咸豆浆犹如鸡蛋羹,加上满满的牛肉粒,鲜香四溢。我们选择了一家叫卿家姆小馆的酒店吃晚饭,生腌熟醉、宁波小鲜是这个酒店的特色,非常美味。
第二天,9:00出发前往丹山赤水景区,导航显示50公里的路程要1小时20分钟,可见路况的复杂性,车多、路窄、转弯多,一样都不少。到了景区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幸好是自驾,车上带了雨伞。游客不多,入口处的大屏上显示进入景区的游客才57人。我们从高处往下面的柿林村,光滑的石板路被雨水淋湿以后非常难走,路两边也没有可以固定身子的扶手。后来发现,整个景区都是这样的石板路,给游客造成不小的困难。
柿林村景区地处四明山腹地,距余姚市区45公里,景区面积6.05平方公里。以峡谷景观为依托,以道教文化、浙东古山村风情为文化内涵,以绝壁、奇岩、古桥、流溪、飞瀑为特色,道家尊之为第九洞天。古村落的房子造得很有特点,全部用石头建成,街道曲折而又狭窄,只能容人行走;老房子除了改造成饭店、民宿、土特产商店外,还有原住民生活在里边,显得有烟火气,让我们可以感受浙东的古山村风情。古村落对面是山水风光区和道教文化区,赤水桥、青龙潭、四明道观等景点融合在一起,美丽的山水风光和深厚的道教文化相得益彰、引人入胜。
下一个景点是余姚罗汉谷,位于宁波市余姚市大岚镇西大线,地处西岭下村到大俞村的西大线山脚下、榧树潭水库上游。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常在谷中的棋盘岩下棋,有一天吕洞宾下完棋将包裹落下,十八罗汉们一直守护着包裹,后来包裹变成了包裹岩,十八罗汉们变成了石雕。撇开历史传说,沿十八罗汉古道溯溪而上,一路潭瀑相间、藤蔓纵横,空气清新、鸟鸣相伴,是一个很好的呼吸新鲜空气的登山步道。
在前往阳明温泉山庄的路上,雾渐渐变得浓烈起来,九曲十八弯的山路很考验驾车人的技术,唯有小心加谨慎。在中途的观景平台上我们拍到了很好的山间雾景,仿若人间仙境。
阳明温泉山庄坐落于余姚市陆埠华安山脚下,三面环山,植被茂盛。温泉区既有室外泡池,也有室内泡池。在一个飘满了橙子的露天池子里泡了一会,感觉水温比较合适,泡过以后也有点爽滑的感觉。
最后一天是游览天下玉苑和河姆渡景区。天下玉苑位于余姚市大隐九龙山下,是一个以玉文化为特色,融山水灵气、玉雕精品和人文胜迹为一体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景区面积很大,但真正值得游览的景点就是西隐禅寺。根据传说,南宋时,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至大隐九龙山下,逃进一座尼姑庵,一位尼姑把康王藏于柴房,使其逃过一劫;康王复位后,将小庵扩建,从此香火不断;清康熙年间,西隐庵改称西隐寺;2002年9月,在旧址基础上重新建成规模宏大的西隐禅寺。西隐禅寺的地形地势都非常好,规模也很大,占地54亩,呈长方形,采用明、清宫庭式北方建筑风格;寺分三进,两侧还有大悲殿、地藏殿和钟、鼓楼等建筑;殿内佛像均用岫岩花玉雕成,是世界上第一座全部用玉石雕成佛像的寺院,所以也称之为玉佛寺。
中午在号称浙东小九寨的芝林村的一个农家乐用餐,依山傍水,地形局促,停车有点难。
这次行程的最后一站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浪墅桥村。博物馆分文物陈列馆和遗址现场馆两个部分。文物陈列馆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由6幢建筑组成,单体之间用连廊相接。建筑造型依据河姆渡7000年前“干栏式”建筑“长脊、短檐、高床”的特点设计,依托456根桩基构筑架空层,人字形坡屋面上耸起5-7组交错构件,象征榫卯木作技术,再配以土红色波纹陶瓦、炒米黄毛面墙砖,古朴野趣。遗址现场馆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以遗址考古现场重建、“干栏式”建筑复原及室内外先民生产、生活场景再现为主体内容。
馆藏文物主要有三大类:生产工具有骨耜、木杵、石磨盘、石球等,其中骨耜是河姆渡先民用于开垦、翻耕等的重要工具,多由哺乳动物的肩胛制成,两次发掘出土170件。生活器具有以夹炭黑陶为主的釜、钵、盘、豆、盆、罐等炊、饮、贮器,种类丰富,还有带炭化饭粒的陶片,反映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原始艺术品有“双鸟舁日”象牙雕刻蝶形器、朱色木胎漆碗、骨哨等。“双鸟舁日”蝶形器是迄今考古发现中人类最早的完整太阳神图案;朱色木胎漆碗证明河姆渡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地方;骨哨则是世界管乐器之祖。这些展出的文物再现了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生产生活定居的场景,也让我们了解到7000年前的先人已经开始栽培稻谷了。用乔石的题词来总结: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揭开了中华古文明史新篇章!
参观结束即返程无锡。在无锡东道口下高速的时候遭遇了堵车,很多车辆都是外地牌照,看来今年春晚分会场放在无锡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拉动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